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1-2N1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LRR)部位分布,探讨放疗的照射范围。方法1997年9月至2015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2472例改良根治术后T1-2N1女性乳腺癌患者,均未行新辅助治疗。1898例未行术后放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患者的局部和区域复发部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局部复发率和区域复发率计算,采用Log-Rank法对影响患者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的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P值小于0.05的因素进行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1.3个月,164例(8.6%)患者发生局部和(或)区域复发。其中复发在锁骨上106例(65%),胸壁69例(42%),腋窝39例(24%),内乳19例(1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45岁)、肿瘤位置(其他象限/内象限)、T分期(T1/T2)、腋窝阳性淋巴结数(1个/2~3个)、激素受体(阳性/阴性)是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共同的影响因素。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1-2N1期患者的LRR部位主要是锁骨上,其次是胸壁,腋窝和内乳少见。影响局部和区域复发的高危因素基本相似,放疗患者建议照射锁骨上区和胸壁。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阳性淋巴结 局部区域复发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血脂水平血清骨钙素与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IMT)及下肢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304例新诊断男性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2.0±6.0)岁。将研究对象分为血脂异常组(156例)和血脂正常组(148例),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骨钙素,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应用彩色超声测量FIMT及下肢动脉斑块,分析骨钙素与FIMT及下肢动脉斑块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脂正常组的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血脂异常组[(17.84±6.71)比 (16.36±6.25)ng/ml,t=1.993,P=0.047];相关分析显示骨钙素与年龄、FPG、HbA1c、HOMA-IR、TC、TG、LDL-C及hs-CRP均呈负相关(r=-0.172~-0.13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血脂异常组中,骨钙素与FIMT呈负相关(β=-0.184,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其他因素后,整体人群中低水平骨钙素是下肢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46,95%可信区间:0.908~0.985,P<0.01),血脂异常组低水平的骨钙素仍与下肢动脉斑块独立相关(比值比:0.935,95%可信区间:0.880~0.993,P=0.028),而在血脂正常组低水平的骨钙素与下肢动脉斑块无关(比值比:0.956,95%可信区间:0.901~1.015,P>0.05)。结论在新诊断中年男性T2DM血脂异常者中,骨钙素与FIMT呈负相关,且低水平骨钙素是下肢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骨钙素 下肢 动脉斑块 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及踝肱指数(ABI)<0.9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298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斑块,并测量ABI。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下肢动脉无斑块组(无斑块组,133例)、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108例)和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57例)。记录及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的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下肢动脉斑块及ABI<0.9的危险因素。结果无斑块组血清25(OH)D水平为(15.29±6.46)ng/ml,斑块并ABI≥0.9组及斑块并ABI<0.9组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3.40±5.04)、(12.02±4.02)ng/ml,均低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肢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在不同四分位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0.9组和ABI<0.9组2组间,以及无斑块组、斑块并ABI≥0.9组和斑块并ABI<0.9组3组间在不同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SBP、甘油三酯、糖尿病病程、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出现ABI<0.9的风险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中,低水平的25(OH)D是下肢动脉斑块发生及下肢ABI<0.9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糖尿病,2型 绝经后 25-羟维生素D 下肢 动脉斑块 踝肱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