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池田大作说,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又以教义为依据,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页)。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宗教的道德作用和伦理意义。正因为这样,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界与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佛教伦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86年出版的两部《中国伦理思想史》,已关注到佛教伦理在中国伦理上的地位与作用。近几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如业露华的《中国佛教伦理》、李明芳的《大乘佛教伦理研究》、张怀承的《无我与涅槃》、王月清的《中国

  • 标签: 佛教伦理 宗教伦理 伦理规范 大乘佛教 伦理思想史 教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概括了佛、道戒律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这些戒律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道戒律与儒家礼教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 标签: 佛教戒律 道教戒律 儒家礼教 社会伦理
  • 简介:本文从伦理的角度,考察了魏晋时期名教自然之辨的主要观点与基本阶段,认为玄学家们虽然掀起了一股虚浮、腐靡的浊浪,但也暴露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他们将本体论与伦理学结合起来,探讨道德的合理性依据,有助于提高道德哲学的思维水平,促使儒道伦理思想的结合,在理论上是有价值的.

  • 标签: 名教 自然 本体 伦理 玄学
  • 简介:20世纪初以来,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主要出现了四种理论形态,即义理上的心性之学、制度伦理上的纲纪之道、社会生活中的人伦之理、精神信仰上的内在超越。然而,这些研究的现实影响与实践意义却仍有限。尽管现代新儒学阐发的"良知的自我坎限"精致而玄妙,但企图以此为根源而生发出科学与民主却是一种虚幻的构想,不能产生实际作用;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没有了宗法家族制度与政治体制等诸多制度的支撑,纲纪之道已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而儒家伦理想要依托现代社会制度发挥作用也面临种种困难;与此相比,儒家的人伦之理与现代伦理观念相结合,在社会中还在广泛地发挥作用,影响着民风、习俗与道德风尚;"内在超越"理论则揭示了儒家伦理价值系统的特质,因其超越性而产生的伦理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伦理意识、道德思维与精神追求,彰显了非宗教式信仰的意义。因此,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儒家的"人伦之理"与"内在超越"理论经过重新诠释与建构性重塑,依然是中国人道德生活的价值源泉,这也是儒家伦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儒家伦理 心性之学 纲纪之道 人伦之理 内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