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内固定并发症类型(内固定切出、髋内翻畸形、内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和内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内固定切出18例,髋内翻畸形37例,内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内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m,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内正常股骨近端与内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内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术后并发症
  • 作者: 熊晨 张立佳 葛蒙 杨杰 张晓萌 陈小锋 王艳华 张一 张殿英 张英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北京 100005,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骨科,临沂 276034,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天津 30045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中国工程院,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及DHS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DHS固定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0例;年龄为34~91岁,平均67.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5例,31-A2型13例,31-A3型4例。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从骨折线与内固定的关系确定术后支点的位置,并测量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内侧力臂和外侧力臂。将32例患者根据内固定术后支点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3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及以内,B组19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外。比较两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头颈螺钉切割但均未穿透2例,退钉8例,髋内翻畸形10例,股骨颈短缩畸形15例。两组患者除骨折AO分型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及内固定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51.12 mm(39.4~57.9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23.37 mm(15.1~31.0 mm),3例患者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而B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63.71 mm(52.3~74.5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9.94 mm(3.1~18.3 mm),1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两组患者内固定失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发生失效与术后重建的支点位置有关。DHS仅适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中心及其内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而不适合应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外的骨折类型。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内固定失效 杠杆平衡重建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5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348例,女220例;年龄为44~93岁,平均74.6岁。根据骨折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稳定组424例,骨折AO分型为31-A1型、31-A2.1型;不稳定组144例,骨折AO分型为31-A2.2型、31-A2.3型、31-A3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失效率及患髋功能等。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共有19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失效原因:螺旋刀片退出13例,股骨颈短缩17例,髋内翻畸形14例,螺旋刀片切出14例。稳定组患者的失效率为1.2%(5/424),显著低于不稳定组患者[9.7%(14/144)],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8 (95,100)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患者[84 (8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7.283,95%CI:1.626~32.623,P=0.009)和不稳定型骨折(OR=11.607,95%CI:4.039~33.355,P<0.001)是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PFNA固定失效率较高,固定后形成杠杆样结构,需由内固定物承受主要应力,杠杆支点位于髓腔内内固定成角部位,负重侧力臂长,失效率高。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需较长的免负重时间。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分型 治疗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OTA/AO分型的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特点,并结合现有理论和"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对不同分型并发症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64例;年龄21~89岁[61(52,72)岁]。OTA/AO分型B1.1型5例,B1.2型18例,B1.3型16例,B2.1型44例,B2.2型5例,B2.3型12例,B3型13例。均采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螺钉退出、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情况。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从骨折支点位置、螺钉所受重力(F1)、压力侧力臂(L1)、股骨提供的阻力(F2)与阻力侧力臂(L2)变化分析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77.5个月[8.2(3.6,16.6)个月]。共发生并发症24例,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骨折不愈合3例,螺钉退出12例,螺钉切出2例。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15%(6/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显著高于B2型(P<0.05)。B1型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为3%(1/39),B2型为3%(2/61),B3型为0%(P>0.05)。B1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为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2.3型和B3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高于B1型(P<0.05),并且均有高于B2.1/2.2型的趋势,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3型和B3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为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和B2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B1型、B2型和B3型骨折病理性支点的外移程度逐渐增加,使得L1长度增加与L2长度减少,三种分型的L1长度分别为(2.2±0.5)cm、(2.8±0.4)cm与(4.7±0.5)cm(P<0.01),L2长度分别为(5.1±0.5)cm、(4.7±0.5)cm与(3.6±0.4)cm(P<0.01)。因此F1于B1型、B2型和B3型中递增。结论内固定术后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B2型,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低于B3型。利用"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可以从机制层面加深对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的理解。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用Nice结固定修复大、小结节对结节愈合情况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3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行半肩关节置换术中使用Nice结固定修复大、小结节。男6例,女26例;年龄60~90岁,平均74.9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合并脱位4例,四部分20例,四部分合并脱位8例。术后1、2、3、6、12个月门诊复查肩关节X线片,检查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根据X线片记录结节愈合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12~25个月(平均17.8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32例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80°~155°,平均131.3°;外展80°~155°,平均126.9°;外旋30°~60°,平均48.4°;内旋平均为L2椎椎体水平;VAS评分为0~5分,平均0.9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58~96分,平均83.4分;患者满意率为87.5%(28/32)。6例出现结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8.8%(6/32),其中3例大结节吸收,3例大结节出现移位。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中使用Nice结固定大、小结节较稳定,效果确切,结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肩骨折 肩脱位 关节成形术,置换 Nice结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本院创伤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患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感染原因,为预防和控制SSI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创伤骨科所有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0 645例患者,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并根据临床科室上报的医院感染资料信息进行病历筛选和回顾性分析。结果10 645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SSI,感染发生率为0.29%。2016年至2019年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球菌,占87.50%。感染类型主要是器官(或腔隙)感染,占61.29%。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创伤骨科手术患者SSI是临床上不可回避的问题,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改善可变因素,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

  • 标签: 创伤骨科 手术部位感染 流行病学特点 危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