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毁损手术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其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磁共振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FUS)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毁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文针对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毁损手术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其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磁共振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FUS)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毁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文针对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 标签: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 标签: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目前神经调控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DBS在非运动障碍性疾病中也逐渐得到应用,如癫痫、AD、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疾病,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现围绕DBS治疗以癫痫为代表的非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现状及病理生理机制等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癫痫 非运动障碍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脑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脑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和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用于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的精确性、适形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头颈深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基于CT图像设计插植针和粒子位置。根据治疗计划构建数字化定位模型将计划的插植针位置精准导入至手术导航系统,并根据患者面部外形轮廓和插植针位置方向设计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模板核准就位,在导航系统的可视化针道、实时插植针位置和模板导向孔共同引导下进行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检查验证插植针与粒子的位置,并计算实际靶区剂量分布,观察术中及术后是否出现血肿、疼痛、感染、穿刺点不愈合、肿瘤细胞种植等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完成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实时可视化引导效果佳,插植针、粒子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数目相符,空间分布均匀。术后剂量验证D90范围为83.7~131.0 Gy,平均107.5 Gy;V100范围为89.6%~99.3%,平均94.6%;V150范围为40.2%~58.9%,平均47.8%。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将手术导航系统与3D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结合共同引导插植针穿刺和125I粒子植入,提高了近距离放疗的精确性和适形性,在头颈部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深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近距离放疗 头颈部肿瘤 导航 3D打印 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按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的危重症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56.9±11.1)岁(范围:29~77岁)。入院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40分(范围:20~60分);浅昏迷3例,嗜睡3例,清醒12例;脑中线平均偏移0.7 cm(范围:0~1.8 cm)。患者入院后均按快速活检、快速病理学诊断和快速抢救性化疗的方案进行救治。收集患者救治情况、化疗后临床和影像学缓解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入院至活检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5 d),活检至常规病理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1~4 d),常规病理学诊断至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4 d)。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化疗后临床好转17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率为17/18;影像学疗效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例。出院时,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范围:30~80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结论应用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治疗PCNSL快速有效,值得进一步推行与改进。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非霍奇金 急危重症 急救方案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治疗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治疗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分别为(14.56±3.52)d、(17.58±4.95)d,均短于对照组的(16.59±2.89)d、(20.37±5.62)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6、5.04,均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补中益气方可有效改善AECOPD呼吸衰竭患者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人工 呼吸障碍 血气分析 住院时间 补中益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