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唯心论、瑜伽学、法相学、唯识学、因明时代的唯识学。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恶取空论”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实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批驳。唯心论,是指瑜伽学以前的佛教,是赅括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其思想大致有三方面为后来瑜伽唯识学所发扬,即本识论、种子说、认识论。瑜伽学,是指以弥勒为代表的学说,在汉译典籍中是指以《瑜伽师地论》为核心的佛教。法相学,指以无著为代表的大乘阿毗达磨,是以《阿毗达磨集论》为核心的佛教,在世亲之后的学者又将《俱舍论》与之并弘,该系学说旨在详瑜伽所未详处。唯识学,是指以世亲为代表的学说,在理论上继承“唯心论”的传统,以此发扬瑜伽学,又旁涉法相,故有融摄纵贯的特色。因明,本非佛法所有,瑜伽唯识学者广摄因论,实则旨在辩论,是以因明来论证唯识,然自法称而后,印度所传瑜伽唯识学则主要是以因明为其主流。

  • 标签: 瑜伽唯识学 佛教文化 唯心论 法相学
  • 简介:唯识学之一大特色者即在在于认识,而作为认识之主体——识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诸家解说便有了不同,故形成著名的“四分说”。基师《唯识述记》说:

  • 标签: 唯识学 事物 主体 特色 起源 形成
  • 简介:继承整理、弘传弥勒之瑜伽学者,当首推无著(Asanga)菩萨。而纵观无著菩萨整个佛学思想,评其特色者,则并非瑜伽(Yoga),乃是法相(abhidharrna),故笔者将无著学定名为“法相学”。法相学,严格来讲应称之为“大乘法相学”或“大乘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佛教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早期佛教的绝对主流,其中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in)的思

  • 标签: 佛教 瑜伽学 唯识学 起源 法相学 因明学
  • 简介:就全体佛教而言,依种姓的不同而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圣者,其所证之果就能、所的不同而有涅槃与菩提之分。原始佛教的涅槃与“解脱”是同义的,依入灭的前后不同而分有馀依涅槃和无馀依涅槃。但到了瑜伽唯识学的时代,特别是在《成唯识论》中涅槃是菩提之境,属所证;菩提是证涅槃之智,属能证。但由于众生无始来被烦恼、所知二障覆蔽,故不证涅槃、不成菩提,惟有断除二障才能成就。

  • 标签: 涅槃 唯识学 《成唯识论》 原始佛教 菩萨 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