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并非心脏畸形患儿同期联合手术方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脏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并非心脏畸形联合手术和单纯心脏手术患儿共72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将联合手术组(A组)和单纯心脏手术组(B组)分为低风险层(L层)和高风险层(H层)。A组患儿36例,年龄1.5~168.0个月(中位年龄18.0个月);B组患儿36例,年龄1.0~170.0个月(中位年龄19.0个月)。2组患儿术后返回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记录各患儿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滞留时间,脑钠肽(BNP),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及入ICU即刻(T0)、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等时刻的心排血指数(CI)、心脏循环效率(CCE)、最大压力梯度(dp/dt)、乳酸(Lac)、血糖(Glu)、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等。结果1.A组组内比较:低风险层(L-A)患儿年龄[(39.9±37.0)个月]、身高[(94.1±20.1) cm]、体质量[(14.4±6.7) kg]均大于高风险层(H-A)患儿[(7.5±3.7)个月、(68.1±6.4) cm、(7.8±2.2)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L-A组CPB时间[(37.0±23.6) min]、ACC时间[(19.1±13.4) min]、气管插管时间[(7.1±4.7) h]、ICU滞留时间[(1.1±0.3) d]、术后24 h BNP[(2 257.3±952.0) ng/L]均小于H-A组[(84.7±28.4) min、(41.9±30.7) min、(71.0±67.6) h、(8.7±5.7) d、(5 327.2±992.9)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分层处理对Glu、IS、CI、CCE等参数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0~T5时刻,L-A组的Glu(F=4.43,P<0.05)、IS(F=26.99,P<0.01)低于H-A组,CI(F=18.39,P<0.01)、CCE(F=5.28,P<0.05)高于H-A组。2.组间比较:分别在L层和H层中,A组与B组患儿年龄、身高、体质量、CPB时间、ACC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参数、术后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对于L层患儿,同期联合手术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联合手术不增加气管插管及ICU滞留时间,同期联合手术安全可行。2.对于H层患儿,同期联合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但任意时点,IS高于L层患儿,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较L层增高,同期手术前需个性化评估患儿病情及制定手术方案。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非心脏畸形 同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效果。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Ⅳ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LVEF≥4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传统左心吸引组(T组)和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组(M组)。T组根据左心吸引量和术野清晰程度,调整左心吸引泵的转速;M组通过对左心吸引管内压力的实时监测,调整左心吸引泵的转速。吸闭恢复正常吸引后取左心回血,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记录左心吸闭后调整次数、术中血红蛋白尿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M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术中血红蛋白尿发生率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发生率降低,左心吸闭后调整次数减少(P<0.05)。结论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
  • 简介:摘要65岁女性患者,突发胸痛、呼吸困难1天。4个月前患者因外伤致腰椎骨折,行腰椎固定术治疗,术中使用骨水泥。X线胸片检查示心影处条形致密影。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右心室内约7 cm长线状高回声,呈游离状态,心包大量积液。腹主动脉CTA检查提示腰2、3椎前条状钩形致密影。急诊行手术治疗,取胸骨正中中下段切口,切开心包,清理积血后见右心室流出道针样异物外漏,取出异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记录病人年龄、性别、学历、ASA分级、晕动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指标;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前地塞米松、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术后PCIA、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和止吐药使用情况;根据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为PONV组和非PONV组;根据是否发生呕吐,将PONV组分为恶心组(PON组)和呕吐组(PO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胸科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791例病人,PONV组144例,非PONV组3 647例。PONV发生率3.80%;POV组38例,POV发生率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胸科手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手术后恶心呕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稳定、清晰及放大的3D视野,可滤过术者手部震颤,具有多个自由度的灵活稳定操作,克服了传统腹腔镜的不足。尽管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肝脏外科中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认识。笔者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团队经验,针对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肝脏外科应用中的适应证、机器人手术系统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机器人肝切除术学习曲线、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困难部位肝切除术以及机器人手术系统肝切除术成本效益等问题作深入探讨。

  • 标签: 肝疾病 机器人外科 微创外科 适应证 机器人手术系统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PACU患者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收集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饮酒史、非胸外科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免疫系统疾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和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收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用量、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PACU停留时间。根据PACU气管拔管后10 min时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和非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698例患者,静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46.70%,动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4.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和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疼痛,手术后 麻醉恢复期 危险因素 胸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老年病人200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ASA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阻滞使用情况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随访记录术后48 h疼痛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量表(PSQI)评价患者术后48 h的主观睡眠质量,PSQI评分≥5分为发生睡眠障碍。根据术后PSQI评分将病人分为术后非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和术后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9例老年病人,其中术后发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睡眠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老年人 胸外科手术
  • 作者: 郝瑞 张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眼心反射通常发生于眼科手术中,尤其是眼外肌手术多见,一般会引起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房压下降、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性二联律、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等。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眼心反射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其在眼外肌手术手术操作及麻醉方式等与眼心反射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对降低眼外肌手术中眼心反射的发生及处理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动眼肌 斜视 眼外科手术 反射,眼心 手术期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母亲声音对眼科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减轻躁动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4月至2022年6月全身麻醉下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母亲声音组(M组)及陌生人声音组(S组),于手术结束后分别给予母亲声音及陌生人声音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及发生率。结果M组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躁动评分较S组低(χ2=4.81,Z=-3.42;P=0.028,0.001)。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更短(t=-3.44,-3.43;P=0.001,0.001),拔管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较低(Z=-3.67,-3.63;P=0.001,0.001),拔管质量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0.86;P=0.685,0.393)。结论母亲声音可降低全麻下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缩短苏醒及拔管时间,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 标签: 躁动,苏醒期 手术,眼科,儿童 麻醉,全身 声音,母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肺癌标本113例。分析并比较90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6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组)、13例(腺癌13例)新辅助靶向治疗患者(靶向组)及10例(腺癌4例,鳞癌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胆固醇裂隙、泡沫细胞聚集、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差异及病理缓解[明显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状况。结果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组肺腺癌及免疫联合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见残存肿瘤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异型性增加,肿瘤床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胆固醇裂隙、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化疗组、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三者之间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坏死所占的百分比最高10%及20%,而化疗组高达80%;1例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出现肿瘤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率分别为35%(9/26)及64%(41/64);靶向组MPR比例为2/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比例分别为2/4及2/6。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率分别为11%(3/26)及3%(2/64);靶向组PCR比例0/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比例分别为0/4及1/6。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引起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形式及程度上的差异,化疗组可见较多的坏死,免疫联合化疗组可出现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肿瘤辅助疗法 缓解诱导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最常见的髋部骨折。由于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断端粉碎程度高,初始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时有发生。对于功能需求高和(或)预期寿命长的手术失败患者,如何制定更为有效的翻修固定策略尚存在争议。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角度稳定钢板髓外系统(动力髁螺钉或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近端头颈髓内钉系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髓内钉和转子间加强型髓内钉)固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侧增强钢板固定。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患者,最基本的翻修原则是实现股骨近端三边结构的力学重建,以提高骨折断端的整体稳定性,早期实现骨折愈合,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本文通过综述既往已发表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文献,并结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的临床实践经验,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初次手术失败的力学因素、翻修重建的力学策略和临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和帮助。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折,不愈合 治疗失败 翻修手术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李燕伟 杨士强 张伟 郭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为进修医师,现在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洛阳 471003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复视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复视消失。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复视;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复视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结论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复视。(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83-188)

  • 标签: Graves眼病 减压术,外科 内斜视 复视 眼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因不典型急性获得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临床特点、可能病因及手术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AACE并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8±7)岁,12例患者均伴有复视主诉,发病时长(8.83±3.71)个月,均行眼部常规检查除外弱视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行眼眶及头颅MRI检查除外眼眶及颅脑疾病,并经病史询问否认存在引起AACE的常见诱因(如单眼遮盖、精神或心理因素、中高度近视眼等)。分析此类患者的发病特征、看近(33 cm)与看远(5 m)斜视度数差异以及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斜视度数和立体视变化。选取同期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单眼斜视矫正手术治疗且性别、年龄匹配的1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10例自幼发病、无复视症状的共同性内斜视患者资料作为对照,比较3类患者内直肌肌止点位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AACE患者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为(1.70±0.88)D;术前第一眼位看近的内斜视度数为(22.42±5.82)三棱镜度(PD),看远的内斜视度数为(20.00±4.86)PD,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术中行被动牵拉试验,所有患者双眼内直肌无明显紧张或挛缩,外直肌无麻痹情况存在。12例AACE患者内直肌肌止端附着点距角膜缘距离为(5.20±0.27)mm,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5.30±0.25)mm,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为(5.30±0.31)mm,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12例AACE患者术后6周、3个月和6个月均残留小度数隐性内斜视(平均3.42~6.33 PD),且术后立体视较术前好转,术前有2例患者无立体视,术后12例患者均有立体视。结论病因不典型AACE患者不合并高度近视眼,无远视眼,看远与看近内斜视度数无明显差别,推测其内斜视的产生可能与先天存在的隐性内斜视失代偿有关,从而产生复视的临床症状,常规手术量能够减轻内斜视,恢复立体视,但术后仍残存少量隐性内斜视,此类患者内直肌附着点无异常。(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8-352)

  • 标签: 内斜视 复视 眼外科手术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的进阶式教学在麻醉科住院医师围手术期重症超声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围手术期重症超声教学提供经验与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40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分别采用目标导向的进阶式教学和传统临床带教进行围手术期重症超声培训,在培训结束时,对两组住院医师进行围手术期重症超声考核,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其教学满意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住院医师的围手术期重症超声考核总成绩[(88.1±3.2)分]高于对照组住院医师[(83.1±4.1)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住院医师对教学的满意度[(31.4±3.7)分]高于对照组住院医师[(25.6±3.4)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01)。结论目标导向的进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围手术期重症超声的培训质量与效果,住院医师满意度较高。

  • 标签: 麻醉科 目标导向 进阶式教学 住院医师 重症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恶性肿瘤致输尿管狭窄经常规手术与微创双J管逆行置入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探讨该病的有效术式,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方法选择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致输尿管狭窄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将其分为常规组(41例)与微创组(41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手术治疗,微创组应用微创双J管逆行置入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恶性肿瘤致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热、尿路感染、出血、尿道狭窄)。结果微创组的总有效率[92.68%(38/41)]高于常规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3,P=0.019)。微创组的手术时间[(101.83±17.91)min]、出血量[(92.72±29.04)mL]、住院时间[(8.68±2.67)d]均短于、少于常规组[126.45±20.73)min、(123.90±34.26)mL、(14.25±3.5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54、4.445、8.102,均P<0.001)。微创组术后的血肌酐[(111.16±22.01)μmol/L]、尿素氮水平[(8.03±1.99)mmol/L]均低于常规组[(155.33±26.82)μmol/L、(10.15±3.3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52、3.515,均P<0.001)。微创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低于常规组[19.5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43)。结论恶性肿瘤致输尿管狭窄经微创双J管逆行置入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标签: 恶性肿瘤 输尿管狭窄 外科手术 微创双J管逆行置入术 治疗结果 失血,手术 住院时间 肾功能 手术后并发症
  • 作者: 张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