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的完全切除目前仍依赖于术中视诊、触诊和冰冻病理检查。在邻近重要结构的部位实现阴性切缘通常是有困难的,而头颈部肿瘤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预后差。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imaging,FMI)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实现肿瘤的术中可视化,帮助外科医生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推动手术领域向前发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讨论FMI引导手术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探讨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累及颈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检查、诊断、手术经过及随访情况等。共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24例(58.5%),男性17例(41.5%),平均年龄47.9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将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分为毗邻、压迫、侵袭和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分别观察术中肿瘤与颈内颈动脉的关系及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32例(78.0%,32/41)颈内动脉得到保留,9例(22.0%,9/41)颈内动脉进行了重建。27例(65.9%,27/41)在影像学上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肿瘤均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11例(26.8%,11/41)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中,5例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另外6例无法自血管表面分离而行血管重建;1例(2.4%,1/41)侵袭颈内动脉的肿瘤及2例(4.9%,2/41)颈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9)月,除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转移,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提示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侧颅底肿瘤,通常可与颈内动脉分离;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术前应做好血管重建的准备,术中首先尝试分离,分离失败则进行血管重建;侵袭颈内动脉管壁的肿瘤及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在术中可直接将肿瘤与受累段颈内动脉一同切除并进行血管重建。术前根据影像学结果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侧颅底 肿瘤 颈内动脉 影像学 耳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治疗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术式是乳突切除经面隐窝入路。为实现微创、精准、低损伤的人工耳蜗植入,目前已有直达耳蜗通路及机器人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研究,然而仍然存在钻制通道精准度低、面神经损伤等问题。本文就人工耳蜗植入术直达耳蜗通路、机器人技术应用、通道钻制精准度及风险性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