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电生理技术、神经影像学、立体定向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范畴不断地深入与扩大,已成为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以及最具前景的分支学科之一。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主要包括癫痫、运动障碍性疾病、颅神经疾患、痉挛状态、周围神经外科疾病以及顽固性疼痛等。本文主要围绕以上疾病外科治疗策略和展望作一述评。

  • 标签: 功能神经外科 癫痫 颅神经疾患 显微血管减压术 脑深部电刺激术
  • 简介:摘要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基础疾病多且复杂。选择此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时需考虑上述特点。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可证明哪一种外科治疗方式最为理想。经皮球囊压迫术、经皮半月神经节甘油破坏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均具有微创的优点,可反复进行,但其导致的感觉障碍难以避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为一种非侵入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显微血管减压术虽为开放性手术,但随着手术技术和条件的成熟,高龄已不再被视为禁忌,对三叉神经不造成破坏为其显著优势。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作为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的方式之一,在高龄患者中放宽其适应证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通常病程较长、基础疾病多且复杂。选择此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时需考虑上述特点。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可证明哪一种外科治疗方式最为理想。经皮球囊压迫术、经皮半月神经节甘油破坏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均具有微创的优点,可反复进行,但其导致的感觉障碍难以避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为一种非侵入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显微血管减压术虽为开放性手术,但随着手术技术和条件的成熟,高龄已不再被视为禁忌,对三叉神经不造成破坏为其显著优势。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作为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效果的方式之一,在高龄患者中放宽其适应证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为反复短暂发作的单侧电击样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突发突止,通常可由非伤害性刺激诱发。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已在TN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神经根梳理术(IN)。但部分患者术后不能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同时影响患者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仍不明确。本文就MVD、PSR及IN治疗TN的长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提高术后长期疗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上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DR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上肢DRPN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22侧患肢,其中对2侧患肢行单纯正中神经减压术,对20侧患肢行正中神经联合尺神经减压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肌电图,询问患者患肢麻木、疼痛症状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6处(6/42)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0±4.5)个月(6.0~20.0个月)。肌电图复查结果显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6.3±3.1)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1.6)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5±1.8)m/s、(7.7±1.1)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7.7±2.8)m/s]和动作电位波幅[(10.1±1.9)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8±2.4)m/s、(7.7±1.6)mV,均P<0.05]。尺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5.0±3.6)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2.1)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6.4±2.9)m/s、(6.9±1.2)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5.8±3.2)m/s]和动作电位波幅[(8.6±2.5)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40.1±1.6)m/s、(6.2±1.3)mV,均P<0.05]。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22侧(22/22)患肢的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16侧(16/22)患肢的麻木症状得到缓解,18侧(18/18)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结论初步推测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上肢DRPN的有效方法;同时术前明确诊断和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透析 减压术,外科 正中神经 尺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疼痛范围与神经血管压迫位置的关系。方法对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CPA)区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发现有明确血管压迫、临床资料完整的165例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22例,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84例,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59例),统计其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池段(CPA区池段)者分为头、尾、腹、背4侧,位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干区(REZ)者分为头腹、头背、尾腹、尾背4个象限]。结果(1)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8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头侧5例、腹侧2例、背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头侧压迫;14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腹象限11例、头背象限2例、尾腹象限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11例),其中经头腹象限压迫8例。(2)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9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腹侧16例、背侧10例、头侧2例、尾侧1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主要从腹侧或背侧压迫;55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6例、头腹象限20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3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41例),其中经头背象限压迫23例、头腹象限压迫17例。(3)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中,26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CPA区池段,其中背侧16例、尾侧10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7例),且主要从背侧压迫;33例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位于REZ区,其中头背象限25例、尾背象限6例、尾腹象限2例;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22例),均经头背象限压迫。结论三叉神经第Ⅰ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头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腹象限为主;第Ⅱ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以腹侧和背侧为主,在REZ区以头背象限和头腹象限为主;第Ⅲ支支配区域疼痛患者的神经血管压迫位置在CPA池段只与尾侧和背侧有关,在REZ区以头背象限为主;小脑上动脉均是CPA池段和REZ区的主要责任血管。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疼痛范围 神经血管压迫 位置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是最严重的神经性疼痛之一,目前,对于难治性TN的外科治疗仍以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为主。然而对于特发性TN、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的TN及MVD后无效或复发的TN患者,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仍为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本文从PSR的手术指征、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脑神经疾患的首选外科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神经内镜应用于MVD。本文将着重从神经内镜应用于MVD的概况、技术要点、优势、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 标签:
  • 简介:摘要显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颅神经疾患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治疗常见颅神经疾患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疾病时,可达到较高的治愈率。然而,对于少见颅神经疾患,如前庭蜗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阵发性动眼神经麻痹、原发性神经源性高血压、痉挛性斜颈、中间神经痛、以及咬肌痉挛,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较为少见,对于此类颅神经疾患的治疗往往成为广大功能神经外科医师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少见颅神经疾患的治疗策略和困难减压的手术策略和技巧等展开述评。

  • 标签: 颅神经疾患 显微血管减压术 手术治疗策略 困难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腕管综合征(CTS)的显微减压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4例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特发性CTS组患者20例(20侧)、糖尿病相关CTS组患者16例(26侧)、透析相关CTS组患者18例(22侧)。所有患者均行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时采用波士顿腕管问卷调查表(BCTQ)对3组患者症状及功能进行评分,同时检测3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术中可见3组患者均存在神经卡压,但糖尿病相关CTS组患者相对特发性CTS组与透析相关CTS组患者神经病变范围更广泛。与术前比较,3组患者术后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术后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3组患者术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增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3组患者术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相关CTS组患者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低于特发性CTS组,透析相关CTS组患者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相关C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均以切口愈合不良为主,其中特发性CTS组发生率为5%(1/20),糖尿病相关CTS组发生率为15.3%(4/26),透析相关CTS组发生率为18.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5,P=0.416)。结论显微减压手术治疗透析相关CTS、糖尿病相关CTS与特发性CTS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卡压 糖尿病 透析
  • 简介:摘要三叉神经痛(TN)常表现为单侧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其疼痛范围严格限制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的范围内,其重要病因是责任血管对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压迫,最常见的类型为经典型TN(CTN)。神经血管压迫(NVC)的位置可发生于颅内桥小脑角区(CPA)三叉神经感觉根的任何部位,而出脑干区(REZ)是最常见的压迫位置。造成压迫的责任血管的类型不一。三叉神经感觉根长轴与身体长轴的夹角度数、REZ长度、神经纤维发生的扭曲旋转及不同的责任血管压迫位置都可能会影响TN疼痛的范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CTN患者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治愈率和较少的并发症,但术后无效和复发仍占有一定比率,术中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压迫位置并充分减压是术后疼痛有效缓解的重要保证,但是其中高达30%的细微压迫不能被发现,多重血管压迫也并不少见。NVC位置与责任血管类型是影响TN疼痛范围的主要因素,对NVC位置进行区域划分并进一步研究不同NVC位置中责任血管类型对TN疼痛范围的影响,为提高MVD治疗CTN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血管压迫 责任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发现为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0例患者纳入病例组,将同期收治的无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表现的6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程、肿瘤性质、肿瘤大小等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中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者54例,首发症状为面肌痉挛者16例。病例组中男女比例约1∶2.18,与对照组(1∶3.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中位病程[36(24,8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6(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胆脂瘤34例(48.6%)、脑膜瘤24例(34.3%)、听神经瘤8例(11.4%)、脂肪瘤2例(2.9%)、颈静脉球瘤2例(2.9%),对照组中听神经瘤39例(59.1%)、脑膜瘤18例(27.3%)、胆脂瘤5例(7.6%)、颈静脉球瘤3例(4.5%)、脂肪瘤1例(1.5%)。病例组的肿瘤大小[2.00(1.60,4.25) cm2]明显小于对照组[5.60(4.00,8.5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中发现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者53例(75.7%),其中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者的责任血管均为小脑上动脉,表现为面肌痉挛者中14例为小脑前下动脉、2例为小脑后下动脉。病例组中责任血管明确者均在肿瘤切除后加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2~48个月示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结论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中以女性多见,且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者远远多于面肌痉挛,肿瘤性质中以胆脂瘤最常见;与无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表现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相比,其病程更长、肿瘤体积更小;大多数患者存在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肿瘤切除+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此类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角区肿瘤 首发症状 显微血管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