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衡山”地望与《禹贡》荆州范围综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又说"荆及衡阳为荆州",衡阳即衡山之阳。其中之衡山,古今学者多以为即湘南之衡山。但是荆州章名山大川、物贡特产、族群活动不见于江南(若湘南衡山除外),其转输贡道也不见有江南的水道,这就显出矛盾:广大的长江以南地区何以未有山川、贡物与贡道,其可考者如纳锡大龟、菁茅、砺、砥、砮、丹等贡物,以及运输贡道等都在长江以北?结合其他先秦文献有关衡山地望的考察,知早期衡山实为皖西南之衡山。这里是"江淮走廊"的南端,古代中原国家南进江南的主要通道,江汉地区与东南地区的交往也以此为据点,又是"大山宫小山"的地势,其成为中原与南方联系的桥头堡势所当然。湖南的衡山之名可能晚到战国末至秦汉间才有。如此,则荆州范围正当湖北荆山至于皖西南的衡山之阳,为中原文化区南部的边缘。从经学转向历史地看问题,衡山地望在大江以北不仅有文献记载可资证明,也见出中原文化渐次南传之经历。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1年3期
出版日期 2011年03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