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述情障碍抑郁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眼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伴有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在885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5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的大学生33人(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以及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3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运用EyeLink眼动追踪系统,选用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收集实验参与者的相对凝视时间(以相对注意偏向分数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调节分析等统计处理。结果(1)在低述情障碍水平下,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23±0.18)和无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06±0.11)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76,P<0.01)。(2)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070±0.153)、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234±0.150)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0.064±0.149)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27.685,P<0.01]。经过Bonferroni检验得出,相对于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3)SDS总分与TAS-20总分的交互作用显著,述情障碍在SDS总分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β=0.333,t=3.345,P<0.01)。结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大学生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述情障碍在抑郁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出版日期 2023年03月1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