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854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为提高该地区对房颤危害的认识和规范房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854例房颤患者,年龄23~96岁,平均(66.2±11.9)岁,其中男性451例,女性403例。(2)所有房颤患者的基础病因中以高血压性心脏病占比最高(24.7%),其次在男性患者中冠心病占比显著高于女性(21.3%比6.7%,χ2=36.72,P=0.00),而女性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占比显著高于男性(11.4%比5.3%,χ2=10.50,P=0.00;8.4%比2.7%,χ2=13.93,P=0.00)。慢性高原性心脏病占8.9%,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合并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比例显著高于女性(10.4%比4.0%,χ2=12.96,P=0.00)。住院期间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比例高达68.7%。(3)随着房颤时程的延长,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等逐渐增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下降。(4)随着年龄增长,基础病因中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原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占比呈上升趋势(均为P=0.00),合并临床因素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占比呈下降趋势(P=0.05),而心力衰竭占比呈上升趋势(P=0.09)。(5)73例瓣膜性房颤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比例为80.8%;781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高,抗凝治疗比例逐渐增高(P=0.04);其中高危患者(男性≥2分,女性≥3分)抗凝治疗比例达到59.9%(华法林10.1%,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49.8%)。(6)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接受了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但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患者接受节律控制药物的比例分别为9.4%、2.8%、1.5%。结论高原地区房颤患者的基础病因与平原地区相似,但慢性高原病也可成为独立的基础病因及合并的临床状况,可能对部分患者的房颤恶化产生影响。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过去有显著提升,但节律控制治疗仍有严重不足。
出处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01期
出版日期 2023年03月1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