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戏曲人物之神韵 ——探索多年来艺术形象塑造的心路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近两年来,闽南一带看过我创演的《方言喜剧小品》VCD专辑的观众,知我者称我大有进步,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我自1961年考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员训练班学戏(应工丑行),从艺三十六年后,又得以领导荐拨“改行”当了将近十年的泉州南音乐团的艺术管理。然而,三十六年的粉墨春秋,三十六年的舞台表演艺术生涯却是我一生中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演员情结。尽管日间有诸多行政事务需要协调、奔走、解决,但是,到了深夜躺在床上昏昏入睡,依稀梦里的我,似乎还在舞台上扮演着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陈三五娘》的“卓二”、《苏秦假不第》的苏秦兄“苏乙”、《陈仲子》的“公孙樵”,以及现代戏《柯山红日》的“土登活佛”、《海岛女民兵》的特务“刘阿太”……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一幕幕叠出闪回在脑海之中。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福建艺术》 2007年2期
出版日期 2007年02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