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不同驾驶位人员的下肢循环和肌肉疲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分析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舱室不同驾驶位人员长时间保持不规则体位后的下肢血流量和表面肌电图变化,为舱室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分为主驾驶坐位、副驾驶坐位和副驾驶观察位三部分。不同驾驶位的方案1为有挡板支撑,方案2为无挡板支撑。单次主驾驶坐位试验时长为2 h,单次副驾驶坐位和副驾驶观察位试验时长均为1 h。分别在主驾驶位、副驾驶位及观察位测定受试对象的下肢血流量、斜方肌、竖脊肌及股直肌的表面肌电图。结果与主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主驾驶坐位两个方案的下肢血流量均有所增加,且方案2的下肢血流量较方案1有减小趋势;与副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副驾驶坐位两个方案和副驾驶观察位两个方案的下肢血流量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驾驶坐位方案2中竖脊肌在2 h时的平均频率较方案1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副驾驶静息对照值相比,副驾驶坐位两个方案和副驾驶观察位两个方案的斜方肌、竖脊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平均频率和平均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方案1相比,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方案2的股直肌平均频率和平均功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结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舱室内如配置可伸缩的活动挡板,可以兼顾副驾驶坐位和观察位的生理特征,减低肢体疲劳,提高作业绩效。
机构地区 200231 上海,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 2020年08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