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的概念清理及其德育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一、“慎独”的起源与流变翻检中国古代伦理史,儒家先哲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若要成为贤圣之人,就必须克制私欲,磨炼意志,防止“非礼”的行为。孟子师承孔子之道,指出能成大志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并坦言“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万章上》)是其道德追求的目标。这些都是“慎独”思想未成型之前的先导思想。成德践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的不易信条;“亲亲、尊尊”的德性伦理,是儒家义理的核心内容。在先秦,孔子首次为儒家的德性伦理提出了一个合理可靠的论证,其核心在于情感原则。
作者 胡燕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大学时代:B版》 2006年8期
出版日期 2006年08月18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