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解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再读《归去来兮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年少不解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再读《归去来兮辞》

王敏茹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九中学 710102

【摘要】 初上讲台时讲过的一些经典篇章,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我重新读来,竟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滋味。真所谓“年少不解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关键词】 常读常新 常教常新 常思常进

时隔五年,再次教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顿时觉得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或许是自己已到了与陶渊明年纪相仿的阶段了,很多的心经与苦楚都能感同身受了吧?想想这一个孤独的文人,再次重提反复几次的入世与出世经历:几次为官“皆口腹自役”,出世原因则是“质性自然,非矫利所得”,不免伤感。重读《归去来兮辞》,我不禁思考,40岁左右的陶潜与官场彻底决裂之后的生活真的是闲适和快乐的吗?从对文章的思考和自身体会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小序中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这一次,是陶潜最后一次为官,生活的柴米油盐依然是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最深的鸿沟,不能逃避、无法逾越。这一次的出世依然是因为家贫,那么试想他离职之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他可以一时悠闲开心自得畅游,时间长了呢?

再有,作为一个文人,他的本性真的是追求隐居田园的生活吗?显然并非如此,古代文人大凡“学而优则仕”,陶潜也不例外。他年轻时就立下了“大志济于苍生”的宏大志向。因此让他彻底放弃他的人生追求,他能完全释怀吗?可见,《归辞》中所包含的情感必定是复杂的。“归去吧,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形为形伇,奚惆怅而独悲?”如果是心甘情愿的远离官场,又哪来如此多的扪心自问,犹豫和彷徨?的确,他并非不愿当官,只因为当官的他并不顺意,他的官只够得上是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不但和他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还要整天靠低头哈腰、阿谀奉承,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完成。因此,不想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退隐田园,实属不得已!

陶潜终于辞官了,他不断地劝慰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努力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寻找能让自己心安的理由。他回家了,“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这种回家的欣喜和家人团聚的欢心场面溢于言表,他让陶潜所有心中的阴霾都烟消云散了。他享受着理想中的田园生活的乐趣:自己可以喝酒可以玩乐,可以会友,可以交游。可以暂时忘掉一切烦恼。可是时间长了呢?他会发现这种生活原来并非想象那样快乐,也会无聊也会失落。也会不被家人理解,也会加重生活的经济负担。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难道可以这样一直悠闲?一个文人,他难道真能附身种田,即便愿意也不一定能做好。以耕作为业的妻子能理解一个文人孤独的内心吗?尤其是当他听说外面世界(官场)的一些事情时,于是就有了“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的徘徊,有了“请息交以绝游”重审心志,有了“复驾言兮焉求”的扪心叩问。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我们看到,陶潜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归隐后的休闲与快乐是暂时的,而这短暂的快乐也并没有解决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作为一个中年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柴米油盐的问题依然还在,而立之年渴望事业上的发展之心依然迫切。因此他依然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依然关心外面(官场)的世界,依然在彷徨犹豫,驾车不知该去何方?安逸快乐,吟诗作赋的生活固然舒服,但怎敌得过生活的柴米油盐?到底该何去何从,他一直在纠结、在徘徊!

从室内到园中,再到郊外,他不断在寻找能使自己安心的理由。 是呀,园中可以看云卷云舒,郊游可以会亲朋好友,可以纵情山水,可以饮酒赋诗。但这样的生活背后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人到中年的陶潜,并没有这样的家底。因此,这样理想化的生活注定并不会那样舒心,他作为家里的主心骨,需要为生活买单!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为官,虽然能在经济上有所缓解,但是却要以牺牲自己的人格作为代价!这是多么困难的抉择呀!

选择清高也即意味着选择清贫!但生活也许可以压垮陶潜的身躯,却始终压不到他内心的高洁。他毅然决然的退隐了,即使彷徨过、犹豫过,但痛苦过后,他依然选择了坚守本心!

终于理解陶潜他的高洁,生活的重压没有让他屈服于官场的污浊,没有与之同流合污。在现实面前,他无力改变,却也能守住本心,守住属于自身的高洁品格。他也实现了文人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承诺。这大概该也是当时背景下文人所做的最高尚的选择了吧!因此,陶潜是积极的,是高尚的,甚至是伟大的!

重读文本,再次教授本文后,我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陶潜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欣赏,同时对他的其作品也更多了一份感悟与喜爱。

同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解读文本,应该常读常新、常思常进、常教常新。而要想得到新的体悟和感受,就需要不断的更新思想,不断地钻研思考文本,不断地反思教学,不断地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与教学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我们面对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不变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推移,我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解读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思考、处处留心,用心体悟,常常反思并记录一些新的灵感与火花 ,不断学习和积累,更新思想与理念。如此,才有可能使文本常教常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