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

袁建军 赵兰

陕西省眉县首善新庄小学 (陕西 宝鸡 ) 722300

摘 要: 小学生正处于少年儿童时期,是祖国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是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生长发育迅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分析综合能力逐渐增强,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究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方法策略,对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科学素养 方法 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科学素养一经提出,就颇受重视。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运行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 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现代社会更看重科学素养,当今和未来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国家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科学素质纲要》等文件。科技部、中宣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形成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017年02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各地要确保落实科学课程规定课时,规定从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科学课的地位大大提升,性质由“启蒙课程”,变为了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课程”。

教育部指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在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上,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则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科学素养概述

不同人、不同机构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不同,同一人、不同时期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但不论怎样变化,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

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一般认为科学素养应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过程和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科学素养包括四大要素:1.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2.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3.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4.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三、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策略

众所周知,科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与素质相比,素养更强调后天的学习提高。可以说,培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首先是从学习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开始的。只有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才能在实践中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创造发明。

1. 科学课程无疑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

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从教材整体出发,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行为、教学语言首先要具有科学性。说话要有根据,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想别人未想,敢于求异创新,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2. 课内外阅读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强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校开设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材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如科普文章、著作、报刊杂志等中,观看的影视作品中,浏览的网页中,甚至听到的传说、神话故事中,都有科学的影子。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寻找发明的种子。

3.以科技小制作、科技创意、科幻画、科技小论文、科技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每年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学生的科学想法、科学意识、科学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师要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大胆挖掘本土科普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参观、访问、讲座、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形式,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普宣传周、科技下乡、机器人进校园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机遇。

近年来,经常有省博物馆、市县科协联系一些教育机构,进校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宣传,帮助其了解工作机理、发展现状、前景、用途等。

5.科学家的故事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催化剂。

教师在课余时间,经常经学生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也能在学生的心田上种下科学的种子,教师精心呵斥,种子就会萌发,长成幼苗甚至参天大树。

6. 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是学生增强科学素养的根本动力。

瑞尔森大学理学院院长Imogen Coe博士认为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鼓励他们发展各项技能探究了解周围的世界,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鼓励孩子学习科学知识,能使孩子和家人共享好奇心带来的快乐,能使他们获得受用一生的本领。

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必须消除两种错误认识。

1.是认为只有科学家才具备科学素养。其实,科学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我们中鲜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科学的的确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知名化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所说:“科学与日常生活不能也不应该被分离开来看。”

2.是认为科学素养是与生俱来的。其实,科学素养跟其他技能一样,都是后习得的。与素质相比,素养更强调后天的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2]胡卫平. 科学思维培育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2-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