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机制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机制之我见

虞惠兰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凤翔镇中学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而且现状堪忧,既有家庭的问题,还有教育的问题,以及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必须健全帮扶机制,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家长要增强教育意识,加强亲情沟通;学校要真诚关爱,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教育 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向其他城市务工并在城市中长期工作和生活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约有6102.55万,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大有逐年增加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从其看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实际上这是涉及到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整体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个层面及其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就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而留守儿童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所以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隔代抚养。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监管,即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而农村的老人普遍溺爱孙子孙女,凡事有求必应,孙辈想要什么便想办法满足,力所能及的事儿也不让孙辈干。这样,孩子们就养成了过分依赖,好吃懒做,贪玩野蛮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越野,老人就有两个极端:一是不管他了,反正管他也不听,任由他去,孩子就愈演愈烈,任性野蛮;二是除了打就是骂,把孩子打骂得不敢说真话,不敢回家,甚至不想回家,使孩子形成抑郁、恐惧、叛逆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措施不力。留守儿童年龄相对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其学习还需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教,而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低,致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疏于照顾,他们长期和自己的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不能很好的培养,与父母沟通逐渐产生隔阂。当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由于不能被及时疏导,只能潜藏在心理。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心理障碍
(四)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三、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机制的构建

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不良表现,我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家长要增强教育意识,加强亲情沟通。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可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观念淡薄,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把钱寄回来,孩子有吃有穿就行,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务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不溺爱孩子,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并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和孩子间的亲情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面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每一个孩子都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二)学校要真诚关爱,发挥教育主导作用。

1.健全机制,完善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的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认识,采取具体措施,如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实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在各项活动中,落实到每位留守儿童的身上。

2.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学校除了知识传授、学业管理外,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为此,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文明健康活动,定期与家长联系。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定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大多数会行为失范,亲情失落,情感失衡,常常会感到寂寞、孤独,产生有苦无处诉,有话无处说的感觉,所以学校应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好。

学校或班级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如:体育活动、“十大歌手”比赛、书画展等,多给留守儿童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的,让他们体会到校园生活的美好、集体的温暖,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喜欢上学校,喜欢过学校生活。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学校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内容,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2)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的辛苦,了解父母背井离乡的原因和目的,从而激发留守儿童的感恩之情,如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活动,让学生将想对父母说的话,想替父母做的事写进书信,寄给在外务工的父母,这一活动的开展无形中加深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思念,同时促使学生以“好好学习,积极向上”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已不单单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出台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优惠政策,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儿童能生活在父母身边;维持好社会秩序,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影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其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深入到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学生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去触摸他们内心的世界;用孩子的心灵去感知现实的世界,用孩子的目光去探索他们真正关心的内容,用善良的心去温暖需要我们关心的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