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青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课题研究有效促进语文创新学习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问渠哪得青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课题研究有效促进语文创新学习的几点思考

叶湘瀚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9

关键词:课题研究 创新学习

(一) 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课题研究有效促进语文学习的意义

首先,高中学生语文课题研究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学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变革学习方式视为重要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课题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知识经济挑战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其次,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适当组织指导下,遵循汉语文学习的规律,秉承“大语文”理念组织学生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运用研读、感悟、涵咏等方式,品味文本、感受生活、解读社会,由此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乃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增加体验感悟,增强语用能力,锻炼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研究意识,进行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地表达交流的 学习方式。

最后,课题研究式的学习活动改变了过去以个人为学习的组织形式,转变为由一群学生共同的学习形式,它一般是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的或者是集中共同的研究目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通常在素质、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差异而互补,小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二)利用课题研究有效促进语文学习的具体做法

我校地理位置处于一个美丽迷人而且历史悠久的岛屿,那就是鼓浪屿。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地方, 具有旅游、历史、音乐、建筑、人文等等丰厚的资源。我校的语文组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动承担了省级课题研究,同时努力开发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本岛的地理资源优势,结合语文学习,在实践中,努力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实际,适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新的道路。

下面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首先是积极转变语文教学教育的新思路。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把语文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他们朝夕生活的地方;把语文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听课记笔记转变成以培养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为核心的语文“走读式”学习方式;把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方式变成让学生群策群力完成一份观察随笔、或者一次游记、或者一份介绍家乡的报纸,甚至是一份对家乡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面对这样的作业呈现形式,学生们难道不觉得语文学习的乐趣吗?

其次,我们要面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智力等方面的区别,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形式、培养的能力水准等。

下面结合我们研究活动的收获具体来说。

我们小组主要侧重研究的范围是“鼓浪屿自然风光与语文学习的结合”。我作为小组长,制定了如下的依据:

(一)课题研究活动的目的和对象:

在自然风景类小组,我们选择了初中生。我们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体验、比较能力。在语文写作活动里,是想训练他们的记叙文文体。

在导游词小组,我们选择了高中生。我们主要是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体验、表达、概括能力。

在游记小组,我们也选择了高中生。我们的主要训练点是学生对游记体裁的认识和运用。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把学习的实践性、实效性、循序性和学生的乐趣紧密结合。学生们进行例如拍照片、摄录像、上网查找资料、做幻灯片课件、展示数码照片的成果,形成录像专题片,制作手抄报等学习形式,难道不是他们快乐学习的动力吗?

(三)阶段性训练要求:

先说景物描写。我们通过此类写作活动,大体培养学生的几个素质:观察素质;积累素质;语言素质;联想和想象素质;感受素质;描写素质。

再说导游词,我们通过此类写作活动,大体培养学生的几个素质:观察素质;方位素质;历史素质;说明素质;数字使用素质。

最后说游记,我们可以通过此类写作活动,大体培养学生的几个素质:

描写素质;记叙素质;描写素质;诗情画意的综合素质;地理素质;文章结构和布局素质;阅读体验素质。

(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综合目标:

首先,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因为通过走入社会的学习,他们感到语文学科的内容不单是课堂内的东西,还有这么多课堂外的东西。而且,学习语文,不单是以前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还有看(观察、比较、拍照)、上网(传输相片或者录像、制作课件、查找资料)和编辑(手抄报、录像专题片)等新能力。

其次,对语文学习的合作感受进一步增强。这样的语文学习已经是一个团体的共同承担的任务。他们需要的是交流观察感受、交流摄影的照片、交流报纸的设计、交流课件的制作。

还有,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区分和差异能够建立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因为记叙文、说明文和游记的差别在他们的自己的写作实践里能够被逐渐区别和掌握。亲身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手段。

最后,学生建立了对“大语文”学习的热爱。因为,生活里到处是语文。查找书籍是语文,翻阅地图是语文,捕捉景物是语文,感受特征是语文,说出自己的体验是语文,写出自己的心得是语文,比较自己的课件和照片是语文,欣赏自己新鲜出炉的报纸是语文,讨论自己研究成果的得失也是语文。

总之,语文的知识在研究性的课题活动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和介绍。

(五)课题的实施过程:

我们的具体做法以“鼓浪屿导游词”小组为例,操作过程如下:

2007—2008年上学期我们在高一年段开设了校本课程《鼓浪屿导游词与中学语文》,因为要环游鼓浪屿,所以户外、户内课程的安排是2︰1。我们将户外游览的路线图资料复印,从【导游服务】【导游基础】【旅游案例分析】【中国台湾导游读本】等书籍中精选部分材料复印,人手一份分给学生;将课程目标、形式、成绩评定等告知学生。我们带领高一(9)班、(10)班的学生游览了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番婆楼、三一堂、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以及鼓浪屿全景沙盘等名胜景点。通过环游鼓浪屿,可以了解这迷人小岛的风光和风土人情,让同学基本成为一个初次踏上这个小岛的客人的导游,也绝对是同学紧张的学习生活的减压手段之一。户内课上课主要是老师讲解导游词的文体特点,并以评选“优秀导游员”为活动载体,让学生口头合作讨论说说之前户外课的个人感受,然后就在课堂形成关于导游词的书面作业并且进行交流和引导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修改后的作文基本能掌握导游词的写作特点。佳作层出不穷。

而游记组的老师则是如此引导的:首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观察鼓浪屿,去了解鼓浪屿,去认识鼓浪屿,去感悟鼓浪屿。其次,在活动中利用直接和间接的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完整、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感受鼓浪屿。然后,让学生在模仿一些经典游记作品后知道写游记的相关常识,构成写好游记的“骨架”。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2、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对话理论》,《上海教育》 2002年第11期

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专辑见《上海教育科研》 2001年第5期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6、《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