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3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吴灿龙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江西省南昌 330038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有机结合而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本文首先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然后逐一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高校运用信息技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高校;培养

习近平主席2014年6月在两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牢固树立敢于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形势在要求我们创新,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为此,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在世界人才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及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力求在全球人才、技术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探讨如下。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涵义、特征和意义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分类体系结构的且不断向外扩张和延伸,综合性、交叉性及强,涉及范围极广和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渗透能力。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有机结合而成的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内渗透和应用,使整个社会都处在信息技术的“神经”控制网络中。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遍布全球的互联网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小小村落。当今世界在众多影响和决定国竞争能力的因素中,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谁能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技术的特征可归纳为“五化”“三性”。所谓“五化”,即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存储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过过智能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三性”,即开放性,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非线性,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框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非线性的,学习者要学什么,什么时间学,由学习者自己决定,自主学习;交互性,它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其他人之间的多向学习和交流。

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有三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不从心。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二是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的使用,为个别化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能极大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对教育的形式和学习的方式带来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及办学模式、手段等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为了使我国的教育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在全国大中小学中开展不同层次、内容和要求的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我国的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信息技术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当今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特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我们高等学校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和虚拟功能等特性,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1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的软件开发是实现培养学生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理想工具。教师可利用该工具平台,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制与开发软件,而且也便于学生主动探索。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声、色、图、文等意境,强化形象思维培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课件可演示科学研究的量化过程,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情况,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演示,学生在动态中观察,使问题解决的方法迅速且较形象的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这一演示,既提高了教学的速度,也增强了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开始上课就进入一个魅力无穷和引人入胜的情境中。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2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创新活动的动力。它能引发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锲而不舍,取得良好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及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符号运算、数值计算、文字说明及同步的配音解说等,形成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生动、智能教学环境,了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开阔思路,强化形象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动机。

2.3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创新是我国科技的发展发向,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识工具,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学生敏锐观察、积极求异、综合融化知识建构等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和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在学习和工作能独辟蹊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4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创新型人才,必须是真正自由、个性独立的人,而不是工具化和模式化的人。创造性和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能力。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型人才就不可能诞生。现代教育承认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并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信息技术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交互的多媒的教学系统,不仅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参与网上重点和疑点的问题讨论,而且还可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三、高校培养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策略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上。谁能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直接取决于谁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们要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快改革高等院校发展战略,采取一切强有力策略,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3.1构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综合、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大学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调整时,普遍开设了跨人文与自然、人文与社科等综合性课程,而我国课程结构缺之整体优化。为培养具有探索创新精神,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按照文理渗透,人文与科学结合的思路,加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建设及专业课程的整体,开展跨院系合作,开设新型跨学科综合课程。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学习国外著名高校的网络课程,汲取国外高校最新的科技文化成果。

3.2营造追求真理、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创建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探索未知、早日成才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都是独辟蹊径,前所未有的,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极大地发挥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能造就人的创造力。人的成长与发展与环境有一定的依存性。为此,我们不但要营造一个追求真理、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而且要创造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氛围。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雅的景致、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砺学生的意志、升华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灵性,而且可以助人奋发、催人进步、振奋精神、开阔胸怀、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与创新意识。

3.3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对于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国高校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上,要妥善处理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的探索实践来看,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有效途径。是在鼓励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探索活动、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出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4努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趋于赶超阶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我国大学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高校要全面审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努力在人才培养上提供制度保障,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快速赶超世界发展水平。首先要改革和完善教师的奖励机制。众所周知,奖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增强人们的自信心,而且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火花。我国早就颁发了各种类型的科技发明奖,对有创造的人员实行奖励。这种鼓励和奖励对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我国高等学校,当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致使我国本科毕业生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就为压力很大。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与教师相关的晋升制度、奖酬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投身本科教育与教学,积极参与本科生教学改革与实验,使我们的本科毕业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能够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所选拔和培养等都要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学校为适应形势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必须要制定出学校新的评估制度,以便能更好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

科教兴国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在教师。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有了一流的师资,才能有一流教学质量。高等学校要跟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必须要在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某一学科进入国际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研攻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基地快速取得创新成果。一个能够站在科技制高点上的杰出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可以带起一个学术梯队,形成一个优秀学科,创造出一个名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和重点,也是一项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战略任务。一个学校,只有拥有自己特色和优秀学科,才能在同类学校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此,学校应根据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有计划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养一批能够领导学科进入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从而促进优秀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崛起。这是构建创造性群体,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乐逊说:“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我可以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伟大的导师。”这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一个好的导师能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起点高,方向准,路子宽,能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善于启发思维,点燃起思想火花、激发起创新灵感。可见,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争取在国内外吸收和遴选一批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推动和促进学术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浩, 朱宗强, 李艳红. 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人才培养"四度"保障分析--以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000(042):261-263.

[2]郝萍萍.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网络工程实验班为例[J]. 现代信息科技, 2019(12):191-193.

[3]孟雪红, 王丽洁, 段建东,等. 地方高校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 039(004):80-82.

[4]臧爱军, 王春雨, 赵英豪.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 009(006):117-119.

[5]朱宗强, 宋晓红, 曾鸿鹄,等.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高教学刊, 2020, 130(08):80-82.

[6]陆灵明.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研究——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J]. 中国科技论文, 2020, 015(003):13-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编号为:jy1427

作者简介:吴灿龙(1970.10-),男,江西萍乡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