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早期培训教育原则和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少年儿童早期培训教育原则和路径分析

裴亮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 漳州 363105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日益提高,除了用于改善生活条件外,很多家庭都愿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加大投入,让孩子从小就能够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培训,从而为他们的发展打下基础,但如何正确有效地从事这项工作,不仅涉及金钱,更重要是关乎孩子成长的大问题,本文试图在这个方面给与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培训教育、原则和路径

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分析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虽然是一些机构招揽学生的噱头,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切中了很多父母心中的心结,特别是受到从小没有较多教育机会而耽误了人生机遇的父母的强烈认同。但近年来这句话也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因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整个社会大范围大规模的实践,大多数孩子的教育效果并没有到达他们最初的预期,反而让许多家长焦虑不堪,孩子身心俱疲,给很多家庭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造成了一些家庭悲剧,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人格也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扭曲,有些家庭最初可能并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但是架不住周围孩子的攀比,也不得不仓惶加入了起跑大军,同时也催生了社会上一些不负责任甚至带有欺骗性质的培训学校和项目,加剧了家长和社会对这件事的诟病,有些人认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不是100米短跑,起跑线上输一点并不能决定最后的结果。那么到底起跑线重要不重要?我们是否需要提前起跑呢?人生的确不是100米短跑,也确实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但是据此认为起跑线不重要也是完全错误的,诚然,马拉松的起跑速度远不如100米的关键,其实任何比赛的起跑都不能完全决定最后的结果,只是有影响大小而已,否则就直接按起跑的快慢来定结果就好了,早几年,我国短跑名将苏炳添的起跑比博尔特都好,前50米经常在他的前面,但是后面50米就被人家赶上了。马拉松比赛的起跑没有那么重要,差个几分钟影响并不大,后半程才是关键,如果水平相差较大,就是让你早跑10分钟都没问题。但是我想问的是:如果两个人水平相差不大的话,我比你早跑2分钟,结果还会一样吗?比如世界级的马拉松大赛,相差不大的两个人起跑相差1分钟,那么谁会先撞线呢?所以,我认为,起跑早一般情况下当然要比起跑晚要好的多,有优势的多,特别是那些天分,水平相差不大的孩子,更不要说有的孩子起跑后一直在跑,有的孩子连起跑都没有或者半途而废了。。。

因此,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即使我们不从逻辑上来分析,而从现实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很多文艺界,体育界的成功人士,很多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学习和训练,比如朗朗,比如许多体育明星,10岁以后才开始的成功率就很低了,因为大多数人的资质都相差不大,如果有人引导,并且开始的早确实是很占优势的,会比一般的人成功容易的多也快的多。即使日后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也比一般人有较好的素质,智力开发和技能,对漫长的人生助益良多。即使是那些需要较多学习和训练而成才周期较长的领域,比如一些文学和科学方面的学科,早一些学习也比晚一些来的有优势的多。至于有一些大器晚成或者成年后靠自学成才的人有很多都有早期学习或者培训的经历在里面,有一些人的成功是后天的天才爆发或机遇促成的,不确定性很大,一般人无法复制,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早一点起跑确实是比较容易和快捷的方式。很多人又会质疑了,早起跑的人现在很多了,为什么效果也不一定好甚至有负面的作用呢?

早点起跑总体是好的,但最关键的不是早或晚,而是起跑的方向和方式。

  1. 两个大方向:一是知识性素质性,比如国学诗词等,一个技能性,比如舞蹈钢琴体育等,也有一些综合性。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培训方向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条件和特点确定好方向,如大学报专业,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关键的,不能毫无目标盲目选择导致最后没有预期的收获。

  1. 在具体培训项目上,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他人性别的参考因素去选择的,比如女孩学跳舞,男孩学体育。按照家长意愿和他人的示范来安排是很不科学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条件,比如外型个性特点等去选择,不要人云亦云,不经过思考分析就一窝蜂盲目跟风,那样做的效果一般不会好的。

  2. 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事先做一些调查研究,材料收集分析比较,做一些图片和视频,参考一些电视节目,做好说明工作,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虽然孩子的选择不一定完全合适,但是孩子凭自己的感觉认知和兴趣做出的选择要比完全不明就里被强迫要好的多,后续的学习也会顺利的多。

  3. 选择尽量有一定的类别,比如文艺和体育各选择一到二项,让孩子都尝试学习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看效果和孩子的意愿,再确定主攻方向,而不是一开始一厢情愿地强制安排。

  4.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学习,确定有较好效果和符合孩子意愿的项目,就要认真和孩子沟通,说明选择的原因和目标,让孩子化被动为主动,确定为较专业和长期的项目,争取到达较高目标。

    1. 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和孩子互动,随时掌握学习过程和效果,耐心引导说明,不要简单批评训斥,既要有现实的具体帮助,又要有目标引导鼓励,让孩子养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我们的教育存在严重偏重智力的错误倾向,搞奥数训练,智力竞赛等。普通算术或数学也偏难,甚至有一些题目连成年人都做不出来,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非所用,大量精力放在意义不大的学习中,甚至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

    1. 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生活经验不足,很多东西无法理解,一些较高深的智力和逻辑问题,如果直接强加给他们,只能死记硬背,或者完全无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给他们心灵造成很大压力,对他们日后学习成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2)有些所谓的“知识”要么无用,要么严重脱离日常生活,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使用,让儿童去解决这类问题,只能说“毁人不倦”,比如中国有个极具传统的算术题:

    有个空蓄水池,装有一进水管和一出水管。如果单独开进水管,2小时可注满;如果单独开出水管,3小时可将满池水放完···,进水管和出水管不能同时打开,只能按照这样顺序轮流打开,将水蓄满至少要几个小时?类似题目很多,对成年人都很难,我真的怀疑出这类题的人要么“三观不正”,要么有变态施虐心理。

    3)有很多较难的问题在他们进入高年级或成年后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如果成年后依然搞不定,这辈子也无法搞定了,你让小学就要搞定不等于要了他的命?比如一些算术题或应用题,没必要在小学阶段就花大量精力去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能力就可以了。

    4)过于注重智力训练的后果是给很多父母和孩子一个误区,以为智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都是次要,这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很负面的影响。

    5)我们的教育看似有大量高强度训练,但唯一效果在应试的成绩,总体来看,他们并没有比其他国家的孩子有更强的综合能力,更遑论成年后比他人有更高更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结论:

    现阶段教育存在严重错误导向,不仅很多无用无效,而且容易摧残人性和人格,导致很多家庭花大量的资源在这些无益的东西身上,教育效果背道而驰。要改变传统的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全面开发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情感和思维能力体系,切实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铁芳.适应与超越:信息技术时代的儿童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2):29-32.

    [2]王晶莹,张梦阳,李彦岩.如何提升学校质量——基于25位中小学校长的混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2):54-60.

    [3]刘莉.从自然到德性:教育引导与儿童生命空间的开启[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