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大数据时代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姜传龙

22010319771015****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精细规划变得非常重要,而庞大多元的数据为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特别是决策理念的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随着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逐渐明朗化及我国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逐步觉醒,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将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数据时代,规划师有更多渠道去了解人的时空行为及其规划诉求,这将给规划方式方法带来巨大转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大数据时代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

引言

大数据开创了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增量价值,开启了城市规划的新纪元。但是大数据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只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工具,真正的公众参与、科学规划还需要城市规划者的不懈努力,以开放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探索和钻研。城市规划要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那么确保公众话语权能得到有效地保障与规划方式思路的真正转变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将开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新纪元。

1、相关概述

1.1大数据与公众参与式规划的耦合

数据一直都是城市规划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大数据与公众参与式规划的高度耦合以社交媒体、移动数据设备和定位服务等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为承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驱动公众以不同方式参与进来,表达其利益诉求,实现真正“自下而上”的微动力汇聚的“集成放大效应”。相对于传统的公众参与,大数据时代的公众参与在具备以上创新的同时还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更为开放、自由,打破之前的面对面交流模式,提供网络平台,让民众能够畅所欲言。二是更为方便,可以不受时空约束,随时随地发表观点。

1.2公众参与

既然为实现公众利益,规划程序必须是公平、公正的,“公众参与”必不可少。有学者指出要实现公众利益必须让公众有权利发声,而且应制定一个让他们发声的机制。规划领域,这个机制就是公众参与。规划中现行的公众参与形式很多,例如问卷调查、规划公示、公开听证会等。不同的公众参与的形式,能回馈给决策者的公众意见的丰度和广度是不同的,且能对决策造成的影响力也不一样。安斯坦(Arnstein)提出了著名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将公众参与分为三个层级,八种类型,其中只有公民控制、权力转移和合作被认为是有效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否有效判别因素有三:一是公众有平台和场合表达诉求;二是决策者能够获取足够信息;三是决策者的权力限制或转移,或者让公众成为决策者。而规划师作为公众与决策者之间的桥梁,构成了决策者的“沟通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规划师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参与了规划决策,他们能因为专业能力的培训,有较强的搜集、读懂、采纳公众意见的能力,有条件为决策者提供足够信息,从而直接影响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也就影响了规划在实现公众利益上的成功与否。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缺乏科学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前,必须召集与规划地块存在利益关系的公众并征求其意见。但实际上当前我国各种规划类型很多都是编制、实施与监督三位一体,科学、民主的决策与制约机制并不完善,公众参与存在不足。由此可见,真正能参与并发表意见的是具有极强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等特殊公众,而普通公众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机会很少,即使受邀参与,也会因缺乏专业知识或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对空间规划草案提出实质性的意见与建议。公众参与机制不足,国土空间规划欠缺民意基础,导致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易被质疑。国土空间规划完全由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不仅公众没有参与,地方政府也基本没有参与进来,直接导致日后推行各项建设计划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计划实施难度大大增加,甚至会造成群体利益冲突。

2.2城市建筑规划缺乏本土特色,盲目跟风严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中各种高层建筑不断涌现,高楼大厦已然成为判断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建筑投资商们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都希望投资建设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为了吸引投资也往往不惜妥协与投资商,因此致使城市间都大同小异,越来越雷同,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中,都是一样的高楼耸立,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典型建筑。

3、规划方法

3.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参与

从国家层面来说,公众参与是民主和文明的象征。公众参与可以直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使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更加贴近民意,进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规划实施工作中的阻碍。要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首先需要从当前工作中的不足入手予以弥补,具体可从制度、技术以及工作人员等方面进行改进,全方位地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水平。其次,政府需要完善听证、论证等公众参与的制度形式,保障公众可及时参与并发表意见。最后,总结原有公众参与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开拓更多更好的方便公众参与的渠道,如借助互联网开展规划意见征询活动等。

3.2规划结果网上公示

城市规划方案出炉后,公众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在网上了解规划项目的各项细节以及亲身参与项目的审批。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影像技术可以将规划成果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市民,也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理念和意图。这种将客观事实的准确还原让报告内容更加丰富,增添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提高市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3.3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

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对外宣传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它展示了城市发展的过程。随着人们精神层次的提升,单一的陈列展示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科技的不断更新要求城市规划展览馆必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因此,新型城市规划展览馆应运而生,如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逐渐被利用在城市规划展览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优化了公众对于城市规划展览的参观体验。

结束语

结合技术发展带来的利好,提出一种包容性更强、语言沟通障碍更小且能够将规划设计中的权利、能力进一步下沉于更广泛的公众群体中的参与式实践方法—感知引导法。其中,刺激、引导与捕捉、识别组合形式的灵活性与信息传递表达的准确性是该方法的主要优势。刺激媒介、引导方式的不受限以及可捕捉数据类型的多样性,保证了该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于多种语境;与新技术的结合则直接建立人的本能感知反应与相关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专业人员的解读误差与参与者的表达误差。未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感知引导法将在规划设计领域多语境中应用,获得大量公众反馈信息,为人本视角的精细化设计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艾梅.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文献分析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055-1065.

[2]龙瀛.新数据在城市规划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8,10(03):85-103.

[3]罗子昕.新数据在城市规划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8,10(03):85-103.

[4]赵宝静,王全,宋歌,宋伟.大数据时代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J].《规划师》论丛,2018(00):3-11.

[5]夏丽萍,刘根发.大数据时代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J].《规划师》论丛,2018(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