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在英语笔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语笔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

王海月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安徽巢湖   238076

摘要: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译者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自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后,许多学者试图将关联理论与文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联系起来。古特首先认识到关联理论与翻译现象之间的联系。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种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代码,而且根据动态上下文进行动态推理,以优化翻译。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关联理论进行了分析,一些学者对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然而,关联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英语笔译实践;应用;分析

1关联翻译理论概述

Dan Sperber与Deirdre 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是以会话含义理论以及交际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关联理论的出现对西方语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联理论关注人类交际和语篇理解,不仅在语用学上如此,在翻译中也是如此。由于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语篇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为了对语言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探究信息的关联性,然后根据语境和具体语境进行推理。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相应的语用对等,前提是对自然语言有足够的理解。因此,关联理论是一种专门用于指导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借助关联理论,我们需要寻求对语境的正确理解。翻译中实现语用对等的前提是对自然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关联理论作为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语用理论,正逐渐超越语用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语用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从我国的研究现状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关联翻译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过程。整个翻译过程包括两轮明示推理,包括译者、原作者和目标读者。其次,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解释性应用,相当于语内交际的间接引语。作为译入语的译本,译文在解释上应该与原语有一些相似之处,即最佳关联性。最后,翻译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和源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译者希望译入语的读者在理解译入语的同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2 关联翻译理论在笔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然后采取直译、句子翻译、语序调整等翻译策略,通过测量受众的认知环境,增加衔接词,将译文传达给受众。译者将从词汇和语义两个层面对翻译进行分析,以验证上述理论和策略。

  1. 语境与认知原则

格特(Gutt,2000)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的、文本加语境干预,与原作者意图和接受语读者意图建立的关系。而词汇是篇章和著作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词汇(Lexical)翻译层面,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原文作者创作背景及心境,查阅相关词典、资料才能确定词语含义。由于学术文本存在很多对于受众陌生的术语及词组,假设译者一方面想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同时又不给译语读者造成理解偏差,那译者就需要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行翻译,以实现原文作者与译语受众之间的最佳关联。

例1: Moreover,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are useful indicators of relationship status.The expression of disgust or contempt, but not anger, predicts marital porce (Gottman 1994).

此外,面部表情也是判断男女情绪状态的有效指标。一旦双方都表现出厌恶或蔑视而不是愤怒,就表明他们想离婚(Gotman,1994)。

关系状态最初是指情感状态。如果直接翻译成情感状态,可能会给受众造成歧义。离婚也出现在翻译的下一句话中。因此,翻译在传达原文意图的同时,应尽量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趋同,联系语境,在整个句子中找到最相关的词语。在这句话中,离婚是上面最相关的词,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成“男女的情感状态”或“婚姻状况”,更方便观众理解。

例2:Moreover,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end to show different,and sometimes,fewer or more disorganized facial expressions than normal patients when experiencing an emotion (Krause et al.1989).

译文: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处于某种情绪时,往往展现出与一般患者不同的、有时伴有或多或少紊乱的面部表情(Krause et al,1989)。

第一,and sometimes,fewer or more,直译为有时少有时多,联系上下文,进行词义的引申,对文中语序稍作调整,将上述词汇译为或多或少的。之所以这样译出是因为英汉民族在认知顺序上基本一致,有时也不同,如:高低high and low;轻重lightand heavy;大小small and large;迟早sooner and later。本句原文fewer or more,直译为少或多,在明白原作者交际意图后,判断受众的认知环境,为寻求原作者与读者的最佳关联,将此词组处理为“或多或少的”比较合适。

其次,译名中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名,有的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的与原作者有关。这些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语境是不同的,因此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学术文本的英汉翻译中,为了给中国读者提供语境信息,需要对一些名称进行注释。如原文本中出现的Krause,查阅《世界姓名译名手册》得知,此名在英美国家译为克劳斯,在西班牙译为克劳塞,在德国、捷克、波兰、瑞典、芬兰等国译为克劳泽,所以对于人名的译法,译者要注意根据译文语境来译出,这样既为受众理解打了基础,又避免受众理解偏差。综上所述,对于人名的译法,译者用的方法是:如有相对应的人名,应采用《手册》中的译法,并在后面加注原文名字,如果出现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人名,可适当作额外解释与明示。

2) 交际关联原则

根据关联理论,最佳关联是指交际关联原则。这意味着每一个明确的交际行为都应该具有最佳的关联性。换句话说,只要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和最佳的关联性,人们对任何话语的理解都会停止。在学术文本的英汉翻译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长句结构。为了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寻求最佳关联,译者试图翻译以下句子。

例:The reason(we selected that particular duration) is that previous work had shown that spontaneous expressions of emotion tend to last between 1/2 and 4 (or 5) seconds—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duration was measured by human coders using videotape,or electromyographic (EMG) tracings of specific muscle movements(Ekman and Friesen 1982;Frank et al.1993;Hess and Kleck1990).

译文: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特定持续时间是因为先前的研究表明:不论这一时间是由人类编码者使用录像带测量,还是从特定肌肉运动的肌电图获知,自发表情持续时间都趋于半秒至4(或5)秒(艾克曼和弗里森,1982;弗兰克等人,1993;赫斯和克莱克,1990)。

此类长句在本翻译文本中出现多次,一般分为三种:分裂结构、嵌套结构及平行结构,该句为嵌套结构,意为在一个句子套一个从句,再从句里套从句。根据上文语境得知,that particular duration特指上文中出现的持续时间,所以划分句子成分可知这是由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The reason (we selected that particular duration) is that为主系表结构,整个句子可理解为“主语+系动词+表语+宾语从句”结构。此外,括号出现在句子中。此时,作者采取了去掉源语言形式,保留原始信息的方法。根据汉语的前因后果结构,调整句子结构,将原句加工成两句,增加衔接词,使语境更加连贯。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追求译文的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因此,当译者遇到结构复杂、分句较多的长句时,首先要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在理解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直译、调整语序、增减衔接词等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重新整合源语信息,从而建立起作者与译文之间的关系,使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域差异的情况下,文化习俗会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基于语言的差异也会导致思想观念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语言翻译的准确性不高。在传统的英汉翻译模式中,受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翻译效果普遍,效率低下。随着英汉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关联翻译理论被引入到我国的翻译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英汉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立超, 武博, 刘彦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非遗旅游外宣研究——以承德地区满非遗英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 2019 (1) :96-97.

[2]曹晓.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 (7) :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