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张科伟 1 褚园园 2

1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2 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随着经济和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其职业倦怠拥有主观感知与主体担当的双重责任,作为客观存在的情绪智力是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危机重要的内发性因素。实证研究发现,中职教师情绪智力各维度及总体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及总体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中职教师情绪智力“情绪调节”与“情绪利用”两个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情绪知觉”与“情绪理解”两个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相对较小;中职教师情绪智力对职业倦怠“低成就感”因素的贡献率较大,而对“去人性化”与“情绪衰竭”两个因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中职教师情绪智力对其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实践中通过优化教师培训、探寻外部支持与掌握调适技巧等,促进情绪智力提升进而实现职业倦怠的有效化解。

关键词:情绪智力;职业倦怠;相关关系;中职教师

引言

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职业病。教师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不但影响教师本人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降低教学效率,破坏学校的教学环境。

1中院校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1个人层面:自我规划缺乏

首先,随着中职院校的扩招与门槛降低,中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同时,中职院校的专职教师学历多为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术积累相对本科院校少,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需求。以上情况造成中职院校一线教师的自信心不足,进而出现懈怠懒散、得过且过的状态。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专职教师的心态趋于浮躁,急功近利,一切以工资奖金、评奖评优、职称评审为重,从而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模糊。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合理的职业目标,未能从全面和科学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再次,中职院校中女性教师数量居多,部分女教师以家庭为重心,繁重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女性很多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便会缺乏职业发展的动力,进而滋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

1.2工作层面:成就感缺失

自2019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中职院校将大规模扩招一百万人以来,中职院校的招生压力愈来愈大。中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招揽生源采取了多样化的招生方式,如扩大宣传规模、创新招生手段、自主招生与普高招生相结合等,这导致进入中职院校的门槛不断放低,由此带来的生源素质不断下降,这为专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往往教师们经过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也能做到丰富多元,深入浅出,奈何学生们无心听讲,拒不配合,屡教不改,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已成常态。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提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们的最高需求,同理,对成就感的需求也是人们在工作中的高级需求。中职院校教师的成就感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认真教学和科学引导,换来学生们知识的增长与人格的发展。然而,在面对这一类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混沌度日的学生群体时,课堂上教师很少能获得学生的回应与反馈,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与使命感在逐渐丧失,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也被日渐消磨。因此相当一部分的专职教师,备课阶段已不复刚开始时的认真与专注,甚至不再准备详尽细致的备课笔记和教案,只提供课件资料,即使有教案也是多年前制作的过时教案,用以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而在授课阶段也更多地只是照本宣科,将课件上的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或者播放相关视频蒙混课时,疏于钻研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此状态下,不光学生的听课热情愈发减退,专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长此以往,专职教师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也无法体会到教师特有的荣誉感,从而加重职业焦虑与职业倦怠感。

2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2.1要把教师职业与兴趣结合起来

大多数人对自己是不了解的,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有的即使有兴趣,但是长期的教学工作,也会使人慢慢失去兴趣,而产生职业倦怠。这时需要教师工作者不断挖掘自己的爱好兴趣,分析自己的职业,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挖掘自己的职业动力。学院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职业作为一种兴趣所在,而不仅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2.2完善评价机制

一是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做好工作分析系统,薪酬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让绩效考核系统不要流于形式,不能有大锅饭的思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与职业倦怠是负相关的。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成就感。这样可以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二是让教师看到职业发展前景。工作不仅能够满足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要让员工看到自己能够在工作发展中的前途。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让他有兴趣提升自己的能力。

2.3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在积极实现教师法“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规定,收入关系着职业尊严,是地位的象征。一些经济困难地区提出“不拖欠克扣教师工资”,这是对教师权益的基本保障。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维护教师、保护教师的角度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入“课堂”。

2.4改善学校的组织环境,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长期大量的工作容易产生枯燥厌倦的情绪,学校的组织环境应“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感、权利义务的履行积极性,营造“以人为本、以校为家”的归属感,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学校领导应与教师保持沟通,明确对教师的期望;完善学校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风气,提高教师的士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困难;减轻课业负担;增加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建立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增加教师进修机会等等。将教师从“教学工具”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如定时召开教代会,组织教师参政议政,共议学校的发展前景,增加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以工会等部门的名义组织教师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用大量的人文关怀帮助教师缓解压力。

2.5积极发挥教师自我调节作用

新时期,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中职院校教师本身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负面心理的调节。一方面,教师本身要潜心做研究,主动钻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为中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注社会事件、国家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下发展自我,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在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感召下,保持积极、乐观的教学态度,对教学活动充满热情。此外,中职院校教师本身还应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在教学实践中,其首先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创造性,并在因材施教中肯定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努力提升工作效率,科学应对工作压力,这样方可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心理,提升自我修养,促进中职院校的有序发展。

结语

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职业培训,运用合理的评价激励手段,畅通教师职业上升通道,建立教师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减少教师的角色冲突等途径,可在一定程度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同时,作为高校教师,要培养成熟的职业情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心,不断激发个人潜能和创造力,合理释放压力,改变消极应对问题的态度,克服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为人师表的职业快乐。

参考文献

[1]刘贤敏,曹艳杰,周炎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9):1337-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