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

毛志强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绿色生态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国土规划行业亦是如此,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以路径规划和规划管控两个角度着手,传统城市绿地系统朝绿色生态空间优化建设进军进行规划探索,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依次确定规划流程、规划层次、规划内容、规划技术的实时规划路径。谨遵“多规合一”的发展要求,形成了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生态化绿色管理控制体系。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路径以及相关体制的完善,维持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色空间城乡统筹工作,借机实现国土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

引言

为应对全球生态空间退化、资源承载力超载、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等威胁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巨大压力,2015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发展绿色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建设可持续性大城市与社区。“绿色基础设施”一词首次出现在199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绿道委员会”给州长提交的“创建全州绿道系统”的报告中。早期的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利用城市土壤、植物、景观等构筑处理城市雨水和废水排放的设施。但随着各国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内容与体系不断创新,成为城市、区域、国家等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与方法,也成为欧盟国家、地区和地方规划的决策文件和策略。绿色基础设施被定义为“一个由自然和半自然区域与其他区域构成的战略规划网络”。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常以生态系统与多样的土地保护为重点,帮助社区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活动,优化土地利用,满足自然和人的需求。绿色基础设施在碳汇、减缓大气污染、调节温度、雨水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显著,所以非常适合我国当前开展的区域及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1生态文明时代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

首先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即生物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此概念建立初期生物指的是个体,但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生物的存在并非仅是个体形式,也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更深一层应该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在深入研究会发现其属于一个生态系统,并非复合系统,其中包含了自然系统、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系统。其次是生物多样性弥足珍贵。生物的多样性背后蕴含较高的价值,大自然中可被直接使用的称为直接价值,例如建筑物料、日常食材等。生物多样性产生的作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称为间接价值,如植物中提取的中草药,被用作调养身体,清新的自然环境可以用来帮助病患治疗心理疾病。生物链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气候纬度有较大的关系,并且不断随寒带向热带递增。中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却仅占据世界排名的第八位,位于首位是巴西,鉴于其热带雨林气候而产生了多样的生物基因。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策略

2.1主城区生态空间构建策

要略塑造“多组团”城市空间。为充分体现城绿相融,引自然山水进入城市的指导思想,从生态性和景观性出发,以“先底后图”的思想进行主城区生态网络构建,合理划分尺度适宜的组团,防止城市“摊大饼”现象发生,塑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市政廊道、铁路高速公路廊道、河流廊道等现状生态要素,合理预留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人工廊道。连通外围大生态环境与城市组团内部,形成内外通达的绿色网络格局。避免城市建设过度蔓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改善人居环境。对重要生态廊道根据管控原则进行严格管控,其中一级生态廊道总宽度不小于600米,二级生态廊道总宽度不小于300米,以实现组团隔离的重要生态作用。生态廊道进行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协调区分级管控。其中生态控制区内以绿化为主,兼容小型的市政、交通、休闲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经论证可布局重大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协调区沿线禁止布局污染工业,同时进行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建筑高度、绿地率控制,确保城市建设与生态相协调。

2.2发挥“双评估”的技术支撑作用

正确看待“双评价”的条件支撑要求,除了可充分利用“双评价”来识别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以外,又能够充分认识到人类居住的空间与人类之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适应这一关系特点。“双评价”的作用性比较有限,可适应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双评估”中必须强化对现有的资源利用现状的绩效评估工作,要求不断面临一系列未来的风险性因素。须遵循“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释放流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应严格控制一些闲置用地。应对所在城市一些中长期的风险性因素进行评估,尤其是由于自然性灾害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

2.3生态空间科学规划及管控建议

景感营造追求一种趋善化状态,清晰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及管控将有助于实现这种趋善化。要维护和提升现有顺义区生态红线的法律地位和红线内生态系统的质量,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评价、考核细则,让受到保护的生态空间服务大幅提升。以景感营造的时空多尺度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为参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生态结构的耦合以及生态功能的进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被纳入区域将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生态系统服务。通过增加长期或季节性干涸河床的植被覆盖度,保护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斑块的完整性,注重泉、瀑、蛙等自然声景观构筑,提升居民身心感受,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以及建设和培育稳定高效的近自然生态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空间服务价值。

2.4划定国家公园,启动绿色生态通道连接,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已经建设了1865处各类国家公园,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空间,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可以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中的廊道或生态通道规划,链接建设国家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各地区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和生态空间建设基础,建设不同程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基础薄弱地区可先划定一定范围的省市级公园,规划建设配套的连通廊道,构建以湖泊、湿地、绿地等多形式的国家公园为节点,以河流、防护林带、沟渠为通道,逐渐形成全域开放性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生态空间复杂、生态基础良好的区域,以现行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为主,强化通道、栖息地、多样化保护建设规划。对于以修复、治理为主的地域,应基于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地质地理条件,先划定存在的污染、退化生态治理单元,提出不同时段的治理修复目标,有序安排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资金投入等,有步骤地建立恢复连接通道等绿色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同时,还应注意改善规划编制队伍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吸收生态学、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景观园林、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多学科的生态空间规划队伍,编制出符合地区实际的生态空间规划。

结语

总之,构建和完善新区总体空间规划低碳化空间体系与结构模式,结合国内外对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研究进展,针对相应指标体系研究,可以不断提高中国时下城乡绿地系统空间规划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J].绿色中国,2019(1):1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J].吉林农业,2019(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