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本课程实施中的反思与建构——从劳动课程“小小农博士”引发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浅析园本课程实施中的反思与建构——从劳动课程“小小农博士”引发的几点思考

黄萍萍

福建省宁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福建 宁化 365400


【摘要】:园本课程的建构,顾名思义是以园为本的课程建构,笔者从劳动课程《小小农博士》的园本课程建构中,针对本园实施中的现状,从园本课程的反思与建构等方面来思考劳动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


构建园本课程初期,我们一直在思考:园本课程是什么概念?园本课程的形式是什么?园本课程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在哪里?什么样的园本课程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我园在“爱德童玩”园本课程建构中,通过创设“爱德农庄”“爱德农场”“爱德书吧”“爱德剧场”等童玩环境,打造了温馨、精致的爱德乐园,不仅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玩”美的环境,更为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接下来,笔者通过聚焦“爱德农场——小小农博士”的劳动教育课程,来探讨思考在园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现状及思考。


  1. 小小农博士”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1.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我园的“爱德童玩”园本课程的架构清晰、明朗,从“畅玩运动”、“蒙玩阅读”、“乐玩劳作”、“趣玩工艺”四条线来实施,老师们对这四条线的课程脉络较为清晰,在预设课程中也都有体现这四块的课程,但在课程理念、目标体系、内容设置、实施过程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导致园本课程实施较为棘手,“如何将课程实施落脚到孩子身上”,这是大家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在“小小农博士”园本课程中,如何从生活中寻找课程的内容和教育的素材,利用幼儿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探索的对象,并根据四季的变化与农作物植物的关系等,生成主题活动……这些都要落脚到孩子身上,而我们现在做的课程,基本上更多的关注到成果性的东西,导致浮于表面,很少体现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征。

2.教师在课程实施的意识上:目前,幼儿园新教师居多,三年内新教师达50%以上,基于这种现状,幼儿园课程往往倾向于通过教材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引,缺乏对课程的诠释性及创造性参与,更不用说离开教材去思考其他的课程,多数教师只能根据预设的周计划机械的开展活动,在“小小农博士”活动中,新教师们开展的仅仅是带着孩子去参加种植活动,至于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又需要如何跟进等方面比较茫然,恰恰这些方面又是构建园本课程很关键的一方面,所以说,我们的老师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上缺乏以儿童为本的意识。

3.教师在课程参与的决策上:园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针对特定的幼儿群体实施课程。很多教师在设计主题时没有结合本园实际情况、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常常照搬、照抄,导致课程开展不够深入,对于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面,基本有考虑孩子的发展。比如,在“小小农博士”活动中延伸出来的地方特色“青青擂茶”劳动实践活动,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制作擂茶的步骤,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前期经验,对于青草从何而来、青草的功效等方面孩子的经验是少之又少。老师们目前在园本课程的决策上基本上属于“直奔主题”式,没有前期经验,也没有后期拓展,这是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1. 小小农博士”劳动教育课程的完善思考

园本课程框架的形成来自于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几方面整体开发、完善与推进,结合我园园本课程实施的现状和分析,切实指导老师在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值得我们深思,笔者以“爱德农场”中建构的“小小农博士”的劳动实践主题课程的架构体系思考如下:

1.课程的目标制定:针对以上教师在实施园本课程中出现的“课程内容的呈现”“课程实施的意识”“课程参与的决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园本课程的目标不明确,导致整个活动的开展的有效性。结合《指南》精神及幼儿年龄特点,我们确定如下具体目标:(1)了解农场活动,初步认知自然物生长节律;(2)多途径、多方法了解自然、农事等,萌发爱自然、亲近动植物的积极情感;(3)喜欢参与合作、探究和体验农事活动,通过种植、饲养、采摘、观察等活动,培养探究意识。

2.课程的内容预设:以“爱德农场”作为线索,结合季节特点,种植地瓜、土豆、西红柿、南瓜、萝卜等,和孩子一起预设“奇妙的‘菌’彩世界”、“草莓搭棚记”“遇见地瓜”“邂逅玉米”“小树叶的旅行”“与种子的约会”“行走的蔬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程的内容。这些主题活动从幼儿实际出发,既能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劳动,又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

3.课程的落地实施。根据植物生长的规律,以播种、管理、收获为线索进行活动,比如在“遇见地瓜”“与种子的约会”“行走的蔬菜”等,把观察与比较它们的种子、根、茎、叶、花、果实的不同作为重点开展一系列活动,随着主题活动开展,又可以延伸出“秋月丰收记”“爱德小神厨”等后续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讨论制定收获的时间、场地、工具、如何分类、品尝等一系列有关收获的方案,活动中幼儿合作、交往等社会技能得到了提升;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发现农场里面其他的一些资源活动,比如“菜园里的虫子”、“找食的小蚂蚁”、“采蜜的小蜜蜂”、“散步的小蜗牛”……这些都会成为幼儿的兴趣所在,这也是园本课程的一种体现。

4.课程的评价方式。一是对幼儿的评价。老师要注重收集幼儿的作品、参与活动的过程性图片等,利用这些影像资料建立幼儿活动档案,主要作用在于反映每个幼儿在这个主题活动的的学习、游戏的轨迹,并为教师调整教育策略提供依据。二是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依据孩子的活动情况,重点从孩子的经验与发展入手,对关键性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状况以及目标的达成度,提高活动的有效性。通常可以用课程故事、观察记录、活动案例等方式来呈现。


  1. 小小农博士”引发对园本课程建构的思考

以上是笔者在“小小农博士”园本课程实施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分析与思考更多来源于跟踪老师在园本课程的认识与实施上。如何有效建构园本课程,我们正努力朝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实施课程审议。园本课程建构要重视课程审议,建立课程计划,预设好周活动内容。在课程审议中,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等不同主体可以对课程建设发表不同观点,通过不断分析、反思、审视,确定课程内容,确保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在幼儿劳动实践“小小农博士”主题审议中,先由第一级成员在全园的学习活动中提出问题,如何将“爱德农场”中种植的农作物的根、茎、叶、花纳入进课程资源,并融入到日常教学、区域游戏、场馆活动中。老师们一起探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置,最后再把适合的经验内容进行总结、整理,下发到各年龄组进行教学。这样上下循环,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合作,彼此支持,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关注儿童发展。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上,老师要关注不同年龄班幼儿探索主题有何差异?能否有效达成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入手,了解幼儿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让幼儿自己决定今天准备做什么、需要什么材料;然后支持幼儿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行动、探索、实践,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体验、在行动中发展;最后幼儿在小组中、集体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困惑,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整自己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一个课程方案都尽可能地做到生动有趣,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把握儿童发展的核心经验,以关注儿童发展为首要任务。

3.组建课程共同体。园本课程的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实施需要家园有效合作,形成课程开发和实施共同体,从而达成行动同向、同步,优势互补,合力教育。如,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实践活动、案例分享、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新时代儿童劳动教育观念,发挥家园共育的最大优势。另外,为便于教师组织活动,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表,搜集、分类整理资料,筛选出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立程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和幼儿经验,从课程资源库中提取相应的资料素材开展活动。家长的积极参与不但有利于推进家园共育,更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园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逐步完善,我们将继续追寻教育真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厘清方向、明确思路、逐步完善,探索一套适合本园的“爱德童玩”课程,努力给孩子一个“玩”美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王健. 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中对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的浅思考

  2. 吴彩霞. 幼儿积极体验式园本课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