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让初中生物教学充满趣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探究:让初中生物教学充满趣味

张忠银

兴仁市波阳镇田湾中学 贵州 兴仁 562300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地探究的学科,需要他们去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近几年随着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时代的进步、学科的发展对初中生物教学自然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学科的需要,生物课堂要更多地聚焦在学生思维的生成上,让学生有更多探究的机会,体验更多探究的形式,进而使课堂充满科学的志趣,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又在深度思考中解决问题,最后却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再次发现新的问题。探究的生物课堂,如走迷宫一样,让学生在生物的殿堂中从一个新知走向另外一个新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生物;思维生长

  通俗地说,探究就是一种真正学习的状态,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的生物学,学生要去学习它,感知它,就要走进自然自己去探寻,而不是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一些相关的认知。因此探究理所当然地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主要途径。在师生的探究中,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的反应灵活,教师的反馈及时,彼此的生长默契。

  一、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生物大多讲述与生活相关的各种生物的生活状况,生长规律等。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教师要建构适当的情境,将学生的思考与情境对接起来,使他们的灵感更容易发生。尽管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有些对学生来说,还很陌生;有些即使熟悉,他们的印象却不深刻。因此将生活情境与生物教学相连,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也会让探究更真实地发生。

  以《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为例,本章节是介绍我国动物资源的现状以及人们对相关资源的保护。教师在教学时,先让探究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对接,教师让学生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将动物的特性表演出来,通过展示告诉同班同学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课上第一步的探究,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展示自己喜欢这个动物的理由。学生先要将自己与这个动物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其次,要将自己与这个动物之间的故事表达出来;最后,还要将这个动物的特征表达出来,以及自己对这个动物的情感表达出来。一个学生选择的动物是狗。首先,他通过视频将自家的狗的样子与特性展示给其他同学;其次,他通过查阅资料、浏览网站、寻问父母等方式将有关狗的一些尝试展示给大家。看似一个简单的探究,学生却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讲到狗属于哪个门类,跟狗相近的动物有哪些,人们驯养狗的历史有多久。关键是学生以生活为引子在探究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行列。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区该不该养狗,现在有人吃狗肉,该不该禁止。本以为这个话题跟这一章节走远了,但学生从生活的具体情境出发,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从狗开始慢慢就谈到了动物的保护,再从动物保护谈到环境的变化。显然地,教师在设定生活情境之后,就将整个探究的活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空间里,熟悉的背景里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思维。教师不要轻易去打断学生的思路,他们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探究方式。课堂不是追求学生一下子就能将道理说明白,将事理理清楚,而是让他们的思绪自在地漫溯。

  二、 在实验操作中探究

  学生学习生物的过程是他们对这个世界进一步认识的过程,他们要认识的世界,从他们自己本身再到其他生物。学生认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将认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是他们自己去感悟、去探究的过程。初中生喜欢探究,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天性。但教师在让学生探究的时候,要改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更投入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就生物教学而言,教师可适当增加实验探究这一形式。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让探究的过程真实而又富有情趣。学生对实验探究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小学的科学课堂就经常会出现一些实验。但在初中的生物课堂上,教师要让课堂更自主一些,让探究的味道更浓一些。换言之,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实验中来,要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自己去组织实验的过程。以《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本章节主要让学生探究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生长规律。对于青蛙与癞蛤蟆而言,这在以前的农村是常见的动物,但现在却少见了。在班上做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问有多少学生亲眼见过青蛙,竟然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见过。因此要想让学生了解这一框题,让他们对相关的认知有一个了解,进而能探究其中的奥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教师与班上的学生开始了一次师生共同的实验。教师从野外的池塘里捞了一些小蝌蚪,将它们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鱼缸里。当这些鲜活的生命进入鱼缸像鱼一样游动的时候,学生的探究就开始了。他们问蝌蚪吃什么呢,要不要经常换水,要不要在水里放一些浮萍之类的水草。学生会在放学之后到有蝌蚪的池塘去观察。这个实验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这些蝌蚪养活,将每天蝌蚪的变化写下来。之前学生做的实验只需要一节课或者更短,但这个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却让学生的有连续探究的机会以及不断深化思考的空间。学生在照料中、观察中发现由蝌蚪变幼蛙再变成蛙的几个不同时期。他们惊奇地发现蝌蚪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他们都一一做了记录,在每个记录之后,都有自己的探究。其实他们在这个实验中探究的过程就是有关变态发育认知的一个感知过程,生物学中的那股情趣被实验衬托得更明显。

  三、 在小组合作中探究

  对同一个班级而言,尽管他们的年龄差不多,但他们在生物学上的认知却是大不相同的。初中的生物包含许多章节,涉及许多动植物,这些动植物,有些学生见过,甚至喂养过;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要把部分学生在生物学上的专长发挥出来,生物课堂更精彩,让探究的过程多一分温暖、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其实学生在生物上的专长也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愿意去发现。有学生语文功底好,教师叫让他们讲述一些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再在故事中探究动物的习性,故事开启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当学生讲起乌鸦喝水的故事、龟兔赛跑的故事、农夫与蛇的故事时,他们也对这些动物的生活方式略知一二,也对这些动物的其他特性充满好奇,进而更愿意投入其中。有学生的家在外地,见过本地没有见过的生物。教师让他们将这一动物的特性讲出来。一般地,学生都能将这些动物的照片放大,满足其他学生好奇的心理,也能将这些动物的特性表达出一二来。合作其实就是一个互换有无的过程,一个彼此成长的过程。有学生生活在水草丰盛的农村,他将家乡常见的动物讲述给其他学生听,他讲的过程也是其他学生发问的过程。比如有学生问,野鸡是他们那儿特有的品种吗?马上就有其他学生站起来回答,他们的老家也有野鸡。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而做出这样的探究,这两个同学的家一个在祖国的南方,一个在祖国的北方,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明野鸡在中国是广泛分布的。小组合作中的探究,其实不单纯地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让探究走得更远,让学生的思维更广,让他们不再局限在某一个点上。小组合作也是为了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学生接着刚才的探究,又问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野鸡几乎在全国都有分布,为什么我们这儿却少见呢?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他们先想到的是,野鸡一般生活在哪兒,又吃些什么。我们这儿没有是不是说明,我们这儿不具备野鸡生活的条件。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思考时,有学生说,我们这儿之前有野鸡吗?这时候,教师讲述自己小时候见过野鸡的情景。而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个支架,以让思维得以拓展,于是学生将问题的探究点转移到环境变化上来。可见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得以彰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过程中主要支柱。   

  初中生物的课堂在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多彩缤纷的生物世界的窗口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探究着奇妙的生物世界。探究,让课堂充满灵动,也让学生充满活力,更让生物充满无限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探究活动更有生机、更富志趣。

  参考文献:

  [1]蔡国盛.论证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的实践[J].生物学教学,2018(12).

  [2]李万年.初中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探究[J].甘肅教育,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