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以《曹刿论战》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3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以《曹刿论战》为例

曾仪萍

晋江市龙侨中学 福建晋江 362200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日渐成为人类主流文化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却发现,大部分孩子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他们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反思和回归三部分来阐释它的的现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文本、教师、学生三个部分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当然,传统文化并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后总结提出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重视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回归”。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蕴涵于其中的人文性和哲理性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课改以来,国家、社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各类“经典诵读”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发现,我们的学生开口即是“我太南了!”“好嗨呦”之类的网络用语,而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呢?如何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呢?我想应该先从最基本的语文教育抓起。

“语文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2],“文以载道,道在其中”,可见“语文”从它出现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既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认同并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世意义

1、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的传统文化丰富而富于创造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华民族要长久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更加不能漠视传统文化的力量,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在母语教育中。

2、传统文化的反思

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年轻一代的价值偏差、道德淡漠、信念危机等问题。如今,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我们的部编版语文课程文言文比例大福提升,初中三年古诗文总篇数提升到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传统文化的回归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活跃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梦想追求、生活目标等也在随着国门的打开而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当越来越多的人面对着新时期出现的诸如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升高,离婚率升高等现象感到迷茫时,“让传统道德精神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哪里可以作为切入口呢?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学校德育,想到了负载着传承中华文明使命的语文课程。



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回归

1.挖掘文本中传统文化的题材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都要面对世俗,教学生看社会、看人生。可以说语文教育就是一种人文教育,它总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内化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因此,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如课本中的古典诗文就是很好的人文载体。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知精神;从《易经》中学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毅力;从《孟子》中学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从《老子》中学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智慧;从《岳阳楼记》中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学到了“大庇天下寒士”的爱国情怀;从李白《蜀道难》中领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祖国大好河山;从《过零丁洋》中学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

综合初中的教材,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古典诗文分成两类:一类是哲理性的,对人有启发性的。对于这类题材,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我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就通过曹刿的言行来启发教育学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可以看出曹刿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即使他的身份只是一个平民,但是到了“齐师伐我”的时候,他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出谋划策,所以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一类是表现当时社会状况,反映社会现实的。对待这类的文章,则要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可以在教学中更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设身处地地进入那个时代,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他们的情感趋向于真善美。比如,我在教授白居易《观刈麦》时,就让学生以《假如我是……》为题,以诗歌中的任一人物的视角,来想象他当时的想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也使他们的情感趋向于同情劳动人民;既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让他们为处在这个社会而感到幸福。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就可以逐渐地走进浩淼无垠的传统文化中,体会其中绽放千年的魅力。

2.强化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在教学中,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要做到“厚积而薄发”,做到对每一篇文章都能够尽可能的了解透彻,对学生则有选择的、深入浅出的讲解,只有当学生不被繁多的资料所困扰时,他才会有时间去听老师的讲课。而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其次是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我们可以在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成语故事比赛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或者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文化,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在讲《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时,我就采用开辩论会的形式,学生通过分析这个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有了全面的认识,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但是能够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这样的形式既生动,又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认识。

再而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讨论学习法、发现法、目标教学、黎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师可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人特点合理选用,甚至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套路”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可以让学生对古代经典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想除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改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备课时,教师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得调动。我在教《曹刿论战》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曹刿的爱国心和高超的军事才能外,还让学生了解古代常识。如以文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神弗福也”[4]等为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当时的鬼神观,并拿到班级交流展览。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阅读《左传》等文学名著的热潮在班级展开。

另外,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里,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也更有利于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在的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知识的途径,而是缺少可以让他们场所欲言的场所。当我们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场所时,就能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辩论,也能促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较为全面成熟的看法。

总之,语文课无论在哪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要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走的路还很长。



  1. 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取舍

我们虽然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但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也不意味着排斥现代文明、外来文化。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应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传统文化有的是对我们有所启发的,比如说“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仁义礼智信的观点;民族节气……对于这些我们应该给予继承和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也有它的缺陷,比如说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对于这些,我们就要进行批判。

有时候,传统文化的糟粕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在一些同学的想法中,传统文化就是鲁迅批判的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是麻木不仁的民族劣根性的表现,也正是因为这样,传统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逐渐被冷淡。因此,要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归课堂,还要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结晶,虽然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这只是少数的部分,更多的是对我们有启发的,有帮助的。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 “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一部分好的传统文化带进课堂,带到每个学生的意识里。也就说,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在让好的传统文化回归。我们应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熠熠生辉,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生根。





  1. 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入语文课程本身,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国几千年的深刻内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真正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5]——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坚定意志,执着追求的“真正的人”[6]

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之路,可以说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如何让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重新大放异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正如鲁迅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7] 我相信,探索之路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走过,为中国传统文化之路开创一条通向鲜花与掌声的阳光大道!








【注释】

[1] 王玉德,邓儒伯,姚伟钧:中国传统文化新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9—6.

[2]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28.

[3] 李梦生:左传译注·庄公十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6—119.

[4] 李梦生:左传译注·庄公十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6—120.

[5] 苏霍姆林斯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16.

[6] 苏霍姆林斯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17.

[7]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2—5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