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特殊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张正勇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线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形态。尤其在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的特殊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如何组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内容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 学习 合作

一、问题由来

特殊教育针对各类残疾人进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目前,在各类特殊高职院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残疾人,主要是聋人(听障)、肢残(肢体残疾,包括轻度智障人)和各类盲人。因为教育对象有别,特殊高职院校一般采取有限程度降低要求(文化课及智力要求)的单招单考。于是,一些文化层次低的招进来了,个别智力低下(轻度智障)也招进来了。这就导致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鉴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班级授课效果差、困难大的状况,在教学活动中,需积极调动“学”的因素。我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不错。

二、小组合作学习

兴起于70年代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其理论依据是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强调的是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将单一班级授课、学生在同一环境下的无差别学习,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共同学习,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进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意义

1.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化大机器生产、规模经营,都需要集团队之力才能完成目标任务。要求每个个体具备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这需要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长时间的对个体进行训练才能达成。而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互爱互助,彼此情感交流与沟通,既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品质的提高与发展,也促进个体的非认知品质(如团队意识、人际交往、集体主义等)的提高。另外,为达成目标,小组成员之间需要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久而久之,会在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亲密的伙伴关系,且学生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大幅的提高。

2.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只有当学习成为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才是生动有趣持久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重在过程、参与、沟通。学习过程往往伴情感的投入,同学之间互教、互帮、互学。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体验了学习的愉悦感和快乐感,使得学习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而不再枯燥乏味。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体现,化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主动获取知识。

3.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囿于传统教学思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把索求知识的过程和权力交给了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给出问题、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给序提示、帮助,或者给出解决方案。而知识的获取、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有了切实保障。

四、小组学习实施方式

鉴于特殊大专学生自主能力偏弱的特点,在组队过程中,教师全程需要给予指导与帮助。这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1.谈话了解学生

通过谈话可了解学生的过去、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学习的态度、要求与学习兴趣,甚至学生的情商,这对教师合理分组有帮助。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举行班级坐谈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谈话与聊天的形式来了解学生,谈话时,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之间的聊天,并做好记录。

2.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

谈话途径偏主观,难免影响教师公正、客观与精确的了解学生情况。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设计一个针对性的测试项目,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这样测试的结果相对较为公正、准确。

通过上述途径,教师对班级学生有了较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分组了。

3.学习小组组建原则。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大多数教师采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一种小组合作形式: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组间同质”能使小组之间的合理、公平竞争意识形成,又促进组内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见小组合作学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优越性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常由老师指定各方面都相对较优的同学为组长,然后由组长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组员选定并上报教师。教师再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情况,组进行微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兼顾组长的个体需求与班级整体的情况,进行平衡,多商量,切忌硬性指派。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小组组建完毕,宜保持相对稳定,但也不是绝对不可变,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成任务或学业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当然,只能是微调。

五、小组学习评价

1.作用

评价的导向功能,为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评价的诊断与纠正功能,使教师能够通过存在的问题,给出纠正建议与方案,使评价切实有效;评价的监督作用,可督促被评价对象朝着评价目标靠拢。评价一定要客观与公正,并符合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规律。

2.注意事项

技能学习毕竟有别于研究性学习,其终极目标是掌握该技能。所以,评价应宜侧重结果。当然,对程度好的同学,包括组长,可以多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使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有利于他们深入学习与长远发展。其次,评价宜侧重整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3.小组学习评价的内容

(1)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下表列举的是《数字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有关“图层”这一节的教学内容的评价与要求。

表1:有关“图层”的教学与评价目标

评价内容

评价目标

具体要求

备注

图层相关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图层概念

2、理解图层的种类

3、清楚图层的作用

4、熟悉各类图层的应用


1、能复述图层概念

2、在实操案例中,能将整体的各个部分放在不同图层上进行编辑

3、能运用不同图层制作各种效果

1.每一层的评分标准均为5、3、1三个档次。

2.要求2与3,都需要有配套的案例。

其余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的评价目标与要求类似。

(2)针对小组团队的评价

下表是针对小组团队评价的内容、目标与要求。

表2:针对学习小组团队的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目标

具体要求

备注

1.小组成员的差异性与分工的合理性

2.组内合作方式

3.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程度


1、这基本是考查教师分组的成效以及实际运行时的有效性,是教师对小组进行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2、考察小组成员间在完成任务过程互相合作的态度、形式、内容、频次及有效性。

3、小组学习完成任务情况

1、分满意、满意但可微调、不满意需调整

2、分积极合作、部分合作及不存在合作或很少合作

3、完成、基本完成与基本没完成或完成少量学习任务。

1三个层次,分别记5分、3分及1分。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张大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6

2.《“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索》 赵培刚 《成才之路》2012年第13期

3.新课改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王吉琳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