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技能高考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湖州卫校护理升学班的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3


中职护理技能高考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湖州卫校护理升学班的调查

黄美红

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 313100

【摘要】:2014年浙江省高考改革,中职类高考由传统的理论考试转变成“理论+技能”的考核形式,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笔者学校历届护理技能高考成绩、每届考生对高考过程的反馈,以及考前技能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技能高考资源开发、创新“微课程”教学方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策略,以期提高教师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高考技能水平,并为其它中职类卫校护理技能高考教学提供积极借鉴。

【关键词】:中职护理;技能高考;现状调查;思考


一、现状概况与调查意义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浙江省作为2014年全国试点省份进行改革。《浙江省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大纲》中指出,中职职业技能考试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两个部分;专业技能操作包括必考和选考两个项目,满分150分。中职护理专业必考项目为院外徒手心肺复苏术,分值100分;选考项目为背部护理、普通氧气吸入法、普通引流管护理、皮内注射法、血压测量法,考生在临考前随机抽取其中一项,分值50分,必考与选考两项操作成绩之和为技能总分。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护理高考作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意义重大。因此,提升中职护理学生学识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尤其是帮助学生提高护理技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简称“湖州卫校”)作为浙江省中职护理专业理事学校,就“护理技能高考”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针对“技能高考考试过程中的问题与日常护理技能学习”等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分别在近三年对每一届考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座谈,同时利用省护理年会向参会的省内同类职业卫校教师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由于本省中职护理学校生源、各校师资力量以及护理技能教学方式的相似,保证了调查样本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历届高考成绩(以本校为例)

以本校2018届、2019届、2020届护理技能高考成绩作为参考依据,对每一届考生抽考项目的人数分布和总体平均分、项目平均分进行统计,情况如下:

6001364223b55_html_25fa3c49371dad30.gif

如图所示:每届考生在各项目抽考人数的分布占比相差不大。

6001364223b55_html_d86f930ee1f4c8c0.gif

如图所示:在总体平均分上,2018届得分最高。在分项平均分上,2018届背部护理项目平均分高出其他两届6-7分,经调查发现,2019届、2020届学生在该项目完成上有较多超时现象;2019届普通引流管护理项目平均分相比其他两届低4-6分,原因是考试时的操作用物与学校练习稍有不同导致学生应对不足出现超时而失分。其他项目平均分相差不大。

(二)高考过程反馈

针对技能高考当天的考试过程,分别对三届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三年共计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全部有效。就考生对考试过程的反馈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考试心态管理。高达97.5%的学生表示考试时非常紧张,这其中不乏平常技能表现优异的学生,例如参加市县技能比赛选手和教师小助教;仅有2.5%的学生表示心态较为平和。而在这97.5%(156人)的学生中,有42.3%的学生是因为环境陌生而紧张,如物品准备室用物的摆放位置不熟悉影响准备时间、高考当天考试环境与日常训练不同导致陌生而紧张;21.8%的学生是由于监考老师全程的“目不转睛”而紧张;35.9%则是学生自身施压过大导致紧张。

第二,项目案例分析。调查显示约28.75%的学生案例分析不够到位。案例分析是整个技能项目操作的基础,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操作中流程环节的设置、操作后考生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均是根据案例进行设计。这部分学生因案例分析不全面或不准确,整个流程从前到后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从而会出现严重的失分。

第三,操作整体速度。11.9%的学生因超时而被评委老师终止操作,导致后续未完成的技能动作出现大失分,且会影响操作的总体评价。超时问题主要集中在背部护理和普通引流管护理两个项目上,而必考项目和其余三个抽考项目均未出现超时现象。并且,约有23.8%的学生表示因为担心超时而加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速度,也会影响护患沟通方面的评价,而护患之间的交流在每个项目总体评价上占据约10%-15%的比例。

(三)技能教学问题

结合高考过程的反馈,分别对三届学生在日常技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座谈,同时利用省护理年会对参会的教师代表关于技能教学的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问题概括如下:

第一,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学校实训场所工位数有限,学生只能在课上或课后少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练习,场地和时间限制了技能练习的效率与质量;护理技能教学视频虽有提供,但学生在练习时也只能参考大致流程,对于操作细节,学生仍找不到重点,没有规范的细节视频资源,学生之间微小动作不统一,甚至不会评判自身动作的准确性。另外,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又缺少大量的项目案例资源,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运用明显缺乏系统性与灵活性。因此,解决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资源配置问题迫在眉睫。

第二,教学方法缺乏高效性。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一个班在临考前(日常教学只有一名教师)最多配备2名专业教师进行技能教学,师生比达到1:20甚至1:30。而传统技能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师自身精力、时间等限制,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一对一指导”的需求。同时,因授课时间限制,一个项目往往需要示教1、2个课时,短时间内讲授内容过多造成了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即使采用小组合作,教师对小助教进行提前指导,但小助教压力大任务重,再加上自身也需要时间练习,久而久之影响了技能学习的整体效果。总而言之,如何将技能学习变成整个过程的学习、如何把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时间进行有效地利用、如何将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取得高效是学生把握技能质量的核心,也是未来技能教学探索的重心。

第三,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缺乏全面性。参加高考的三年级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在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等方面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还是比较薄弱。技能练习时不能关联评分标准,更不会研究评分标准,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未参与过临床,大部分知识储备来源于书本和课堂,根本不了解患者需求,导致护患之间的接触缺乏真实;中职学生普遍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被重视”,心理上缺乏自信心,造成沟通上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因此,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信心的塑造等综合素养培养是提升技能成绩的重要保障。

三、研究对策与思考

(一)开发技能高考资源

1.设立微课资源库

虽然护理实训教学网络共享资源已基本涵盖全部教学内容,基本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尚不能完全贴合高考考纲的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资源只能了解操作的大致流程,在操作细节上还缺乏针对性。下一步,需深入、细致研读考纲,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操作易错点和重难点为核心,以“任务、图片、视频”的结合为形式,利用微课本身“短小趣味“的特点[1],对操作细节进行研究和拍摄,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技能效果的正确性。

2.设立案例资源库

案例资源是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载体,对案例的充分把握可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2]。目前护理案例资源有限且质量不高,大多数是授课教师从网上搜集而来,能适用于高考模式的案例则是更少,造成教学资源参差不齐,与现实教学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设立专门的案例资源库,对临床案例进行有效搜集、整合和归纳。学生在技能学习时可对案例进行整体分析和运用、学生之间也可利用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另外,每次技能考核时参照高考模式,在考前从案例库里临时抽取案例进行模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贴近高考、贴近临床。

(二)创新“微课程”教学方法

技能教学是一个反复示范、反复讲解、反复练习的过程,如此多的“反复”会让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枯燥。因此,需要大力提高技能教学课堂实效,前提就是丰富与创新技能教学方法。

微课程是运用构建主义的方法,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它包含微课但又不等同于微课,两者紧密相关[3]。因此,依托“之江汇”、“蓝墨云班课”等网络服务平台,创新“课前-课中-课后”三衔接的微课程教学方法,不仅能满足学生快餐式的学习要求,还能缓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压力,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1.课前——任务导学,微课领学

根据每个项目的异同点,制作任务学案,引导和辅助学生技能的学习,尤其是课前的自学。将每个项目分解成基础、攻坚、收关三大模块,攻坚模块作为技能项目的核心,可以根据操作特点再分解成若干个攻坚小模块。例如皮内注射项目:自身准备、用物准备、患者评估可归类到基础模块;抽吸和注射环节可定义为攻坚模块,而抽吸环节为攻坚1,注射环节为攻坚2;操作后病人安顿、健康教育、用物处置则为收关模块。在每个模块中,根据技术难易度列出较简单的任务,依据评分标准和学生易错点列出技术关键点,以任务导学指引学生完成课前的自学。

学生将学案中的课前自学任务,参考微课资源自学完成;对于攻坚模块,通过微课资源先自行摸索,待教师示教后再参照微课反复学习。任务的导学、微课的领学,使学生不仅能提前学习,还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更大的自由度,不止是在实训室可以使用,在家中或室外、在周末或寒暑假均可使用,大大缓解因实训工位、实训时间短而导致学生训练不充分,并缓解教师指导的压力。

6001364223b55_html_c32db025a448c08d.png

2.课中——模块示教,责任分工

教师根据技能模块的归类,进行模块化示教。例如:皮内注射的基础和收关模块,任务简单,学生通过课前任务导学、微课领学环节即可完成,教师只须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效果的展示,并随之进行点评和技术关键点提炼;对于抽吸和注射两个攻坚模块,因占分比重高、手法复杂、学生易错,则抽取一堂课的部分时间讲解一个攻坚小模块,可避免传统技能示教模式讲太多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接受和消化;。

在学生自行练习时,继续运用小组合作,以小助教为核心,负责小组的整体管理。但在技能的教法上,改进以往小助教负责教的方式,建立小组成员互助的责任分工模式。根据组内不同学生的擅长点,建立“模块任务责任制”。 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攻坚模块的指导,动手能力稍差的学生负责基础和收关模块的指导,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整个项目中交流部分的设计与指导。此种模式可增强小组学习氛围,使组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相互负责与监督。

3.课后——细化考纲,多元评价

以教材为基础,以考纲为方向,将项目的每个模块用学生能看懂、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技术关键点的提炼和分值的细化,明确每个评分点的训练要求。同时,以班级“动手最快+质量最佳”学生的时间节点为模板,规定每个模块的训练时间,解决学生的超时问题,提高训练的时效。

另外,每个阶段每个模块的学习都设立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以高考评分标准为基础,制定《中职护理技能高考技能学习手册》。学生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中对比细化的评分标准进行自评和组员互评,并将自己的练习成果进行小视频拍摄,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可随时随地进行评价,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与及时的指导。同时,教师在随评时能发现学生动作上的亮点,及时鼓励并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信心。待整项操作学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最终接受教师的正式考核。教师在考核时可以对比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发现学生的弱点和难点,再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此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行研究评分标准的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练习的弱点,也能缓解教师指导的压力。

6001364223b55_html_cfba76b019c761e4.png

(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技能高考评分标准中显示,每项技能考评均有15%-25%的分数比例是针对学生职业技能素养进行的综合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技能手法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案例的运用和分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仪容仪表,提高学生对个人形象的审美能力;利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增强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去临床岗位见习,增强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通过练习场地、考核环境、考核评委的时常更换,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与应变能力。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生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

(四)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从目前中职护理技能高考存在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了对策方向。但具体策略实施及实施后的效果,将是教学团队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对于微课程的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怎样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优质的微课程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莉.让“微课”点亮课堂.新教育,2016,(23).

[2]洪汉霞.护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0).

[3]金惠兰.高校微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研究.企业文化(中旬刊),2017,(11),21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