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 带领孩子走进诗的王国 ——语文学科 “阅读与教学”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风物长宜放眼量 带领孩子走进诗的王国 ——语文学科 “阅读与教学”案例分析

刘萍

山东省威海市鲸园小学 264200


【摘要】唯有精准阅读方能储备深厚的文学底蕴,开阔教育教学视野,引发教育教学新方法。阅读了《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后,便尝试在课堂中践行树才老师的“童心即诗”理念。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若能耐心引导,善于开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保护那颗成年人无法媲美的童心,就能够有助于其畅游诗词天地,带领他们走进诗的王国。

关键词:大阅读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诗歌教学


“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泽东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一句,原为劝慰柳亚子放开眼界、以宽现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作为一名师者,在我看来,唯有精准阅读方能储备深厚的文学底蕴,开阔教育教学视野,引发教育教学新方法。

立足区教育局倡导的大阅读行动,结合我校语文学科推荐的《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专题阅读与诗歌教学研讨活动,开启了我深人同读这本书的旅程。初识这本书,我就被“一个人懂了诗歌,他就懂了——生活着, 要自然,要自由,这样才能得自在。”树才老师的这段话所吸引。

树才老师将自己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经验与对孩子的关照热爱融为一体,讲述了古今中外最富代表性的诗歌之美。从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月亮,到法国巴黎塞纳河上的米拉多桥,从凝练清澈的日本俳句,到印度大哲泰戈尔恢弘优美的诗篇,树才老师既专业渊博又浅显易懂的讲解,令人感受到诗歌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尤其是树才老师对重心与个性的费美与肯定,给了孩子们在初初面对这个语言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以足够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忠实于自己内心去表达。

读了这本书后,恰逢我所教的年级要进行《小小的船儿》儿童诗歌课的研究。我便尝试在课堂中践行树才老师的“童心即诗”理念。

[案例分析]

一、诵读·入情

记不得是哪一首了,朗诵着朗诵着,我感觉到我的心和身体都在颤料,培我一种特别的触动。

——《给孩子的 12堂诗歌课》

[教学片断]

1.教师谈话:请哪个小朋友把一、二两句读一下?

2.学生诵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

3.教师引导1:要读出月儿的可爱。

(指导读)你们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两头尖。”小船两头尖尖的,多有趣。“尖”不能使劲,声音稍微提高点轻轻读,你们一起读读看——

4.学生再次诵读(齐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两头尖。

5.教师引导2(描述):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并加上动作。(播放《小星星》的音乐。)

6.分组尝试读——其他小组评价——指名范读, 模仿——全班一起读读。

《毛诗序》中日: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我们何不尝试下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 “手舞足蹈”呢?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耳听美妙的音乐,身处这样的意境。当诗句通过声音传递到耳朵里,学生自然会浮想联翩,继而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的诵读,才真是“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月亮”变得有画面、有情感。

二、想象·品悟

我相信,孩子的心灵就够实际上需要更有深度的文字。我们大人常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孩子们的理解力是建立在他们天性的想象力之上的。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教学片断]

1.教师谈话:你坐在月亮上,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像小船,那蓝蓝的天空你觉得像什么?星星又像什么?

2.学生交流:

生1:我坐在月亮上,看到蓝监的天就象监蓝的大海。

生2:星星就像灯。

生3:老师,应该说是大海上的航标灯。

生4: (激动地站起来):老师,我觉得弯弯的月儿还像摇篮,我坐在摇篮上,蓝蓝的天空就像妈妈的怀抱,星星就是妈妈看我的眼睛。
生5:我觉得弯弯的月儿还像秋千,我在荡秋千,蓝蓝的天就象我们的乐园,星星就是小朋友的一张张笑脸 。

形象而充满情感的《小小的船》,为学生的想象和梦幻插上美丽而有力的翅膀。“月亮像航标灯”“月亮像秋干,我在荡秋千呢!”“蓝蓝的天空像妈妈们的怀抱”“闪闪的星星就象妈妈看我的眼睛”……听着学生梦幻般的话语,诗的言语,我暗喑赞叹。这语言是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产生的,它的产生又为学生想象的进一步丰富化和清晰化增添了羽翼,让我们]的语文课允满诗情画意。
正如树才老师所言:写诗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写的诗是天籁之音,是纯真情感的抒发。因为,诗是最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符合儿童求新求美的天性。难怪树才老师说:“写诗的能耐,本来就在孩子们的天性里。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童心。而我相信,童心即诗” 。

  1. 提升·学用

我们写诗,就是要让每个小朋友的个性,都像一朵花,一棵草,自由自在地生长,开出自己的花来,或者长成自己的一棵树。
——《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
[教学片断]
1.教师谈话: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你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交流:喜欢呀!
3.教师追问:为什么喜欢它?

4.学生交流:

生1:有许多的叠音词,像小小的、弯弯的……

生2:月亮称作月儿,感觉像自己的好朋友。

生3:说小船“两头尖”,月亮的两头也尖尖的,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5.教师谈话:那我们能不能也来写一首小诗?

6.学生交流:

生1:圆圆的月儿大大的玉盘。

大大的玉盘胖胖的。

我可怎么上去,

和它作伴?

生2:圆圆的太阳大大的苹果

大大的苹果红红的。

我想上前抱住它,
又怕太阳把我热化了。

生3:热风、冷风,
还有暖暖的风。
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生4:足球乐趣多,
上面有花纹。

黑白相间隔,

我爱踢足球。

有先哲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换言之,儿童拥有与生俱来写诗的潜质,这种潜质就是指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能想象出自己喜欢的意境,而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干净、自然:大大的玉盘胖胖的,我可怎么上去,和它作伴……一切都在儿童的眼中活了起来。他们用联想来论证,他们用声音来表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难怪树才老师一再强调,上诗歌课,不是强求小朋友们去学习怎么写诗,而是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那颗心,那份灵动,那份想象,那份天真。

记得《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故事中,香菱曾执著地向黛玉学诗。黛玉问道:“可领略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然是有理有情的。”从对话中我们注意到一个说法 “领略滋味”,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主旨意趣。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实际生活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坚信那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若能耐心引导,善于开启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保护那颗成年人无法媲美的童心,就能够有助于其畅游诗词天地,带领他们走进诗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