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设疑,拓展学生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优化课堂设疑,拓展学生思维

吕文杰

天津市蓟州区杨家楼中学 天津 蓟州 301900

摘要:在化学教育追求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教学活动设计要从“设疑”着手, 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全面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强化素养的过程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通过“设疑”,让学生亲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主动质疑、主动思考,理性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化学知识迁移运用与内化吸收,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立足拓展学生思维视角,本文从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递进性与实效性五个层面提出如何优化课堂设疑。

关键词:化学教育; 课堂设疑; 思维品质

课堂设疑、探索与积累,这是有效学习的必要环节。以“设疑”为载体,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发挥课堂设疑的积极作用,如何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何才能落实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还需要教师的科学设计与合理安排,让学生在课堂形成有效沟通,互为引领、互为促进,活学活用知识点,强化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具体到高中化学课堂教育活动,笔者认为课堂设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疑要突出趣味性

在化学课堂上设置疑问、启发思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才能活跃自主探究的动机?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关键的前提条件。因此提倡趣味性的提问,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大家在互动交流与趣味体验中轻松地掌握化学知识,感知学科魅力。例如,学习“氨气的性质”时,巧妙地将问题穿插到实验过程中,使得演示实验更有趣味性和有效性。具体操作时,将干燥的氨气加入大烧瓶,分别将相同浓度的HC1溶液装入烧杯和试管,挤压胶头滴管,产生了“喷泉”效果。就此现象展开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能出现喷泉的效果?”“根据实验,你猜测到氨气有哪些性质?”结合真实的实验操作,再加上针对性的提问,大家有了强烈的探究与表达欲望,开启化学思维,最终得出“氨气溶于水”等重要的化学性质,深化学习成果。

课堂设疑要遵循科学性

在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化学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都悄然发生变化,遵循学科特色,构建高效化学课堂,除了注重如何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力、创造力、思维力与实践力的全面发展。遵循科学性原则进行课堂设疑,再加上教师的科学点拨与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自主解决问题,夯实知识基础。例如,学习有关“糖类”知识时,结合已经学过的“醛类”知识设问:“在稀H2SO4的作用下,淀粉经水解之后生成葡萄糖,加入Cu(OH)2悬浊液之后并加热,没有发生沉淀,这是为什么?”面对这一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考验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教师应给学生预留时间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融会贯通学过的“醛类”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这样既能巩固旧知识,也能记住新知识,提高学习有效性,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三、课堂设疑要注重启发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渐从“浅层思考”过渡到“深度学习”,把握化学学科本质,提升学习有效性,强化良好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与创新课堂提问方式,讲究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以适宜的设疑推进课堂活动的有序进展,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研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时,从分类角度为出发点,对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步骤,树立实验意识,科学验证自己的想法;再如,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根据“水的电离平衡”知识点进行提问:“想要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应改变哪些条件?”“如果加入Nacl(s)或NH4Cl(s)平衡能否移动?”“请总结盐类水解的本质”。

四、课堂设疑要体现递进性

在化学课堂设计问题情境,要层层递进地引导与启发,以“问题串”的方式整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在具体提问过程中,要讲究趣味性与实用性,密切关联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围绕生活体验设计“问题串”:①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金属腐蚀现象?②你认为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金属腐蚀?③请你从化学角度分析发生金属腐蚀的原因;④在潮湿环境下,金属会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⑤根据金属腐蚀的本质,提出哪些预防金属腐蚀的建议?层层递进的设问,关联生活现象,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

课堂设疑要追求实效性

课堂教学设计要讲究实效性,设疑也要奠定在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如此提问才能保障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习“氯气的生产原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比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再据此提出问题:“制取氯气的实验过程需要用到哪些设备?都起到什么作用?”“制取氯气的原理是什么?”“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由于氯气本身是有毒性、有刺激气味的气体,不适合现场演示,而应用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过程更有实用性和效率性,最后再延伸到生活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尾气处理”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锻炼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设疑的推动下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总之,鉴于化学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要转变过去“一言堂”的教育模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堂设疑策略,创设层层递进、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打造思维支点,激活求知动机,拓展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用创设问题改变教学方式的探究[J].考试周刊,2020,(48):70-71.

[2]马波.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培养探析[J].考试周刊,2020,(3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