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法与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浅谈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法与途径

马万华

吉林省通化县四棚乡中心小学 吉林 通化 134108

摘要: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已然不再适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推动教学改革。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为学生构建和谐友善的课堂氛围,缔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成功激活课堂。本文将结合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何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展开一系列的研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激活;研讨;

前言: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若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开展课堂教学则难以实现教学目标,限制学生全面发展。故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明确新课改对于学科的教学具体要求,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完成教学目标。

  1. 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喜欢那个教师就喜欢上该教师教学的课,反之则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出现这一情况就是因为教师个人魅力所致。故此,教师应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个人魅力。进而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让小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程。且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教师必须发挥个人榜样作用,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首先,教师应以良好的仪表形象出现在课堂之中。仪表形象是无声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学生。优雅的仪表形象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无形之中感染学生,在学生内心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同时,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知,荡涤学生的心灵。

其次,教师应重视教学语言的使用。发挥语言的魅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将教与学有效串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语言美。

最后,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以知识征服学生,让学生信服自己。如今,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多,思维比较活跃。在课堂中可能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倘若学生所问教师均能完整回答,必然会增加学生对于教师的崇拜感,进而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1. 缔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努力缔造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扮演角色发生变化,从课堂主导者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与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用心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平等、民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教师应避免携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细致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现问题主动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1. 运用赏识教育

小学生十分重视教师对其的评价,内心极度渴望受到教师的赞扬。故此,教师应积极运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运用赏识教育时,不仅重视语言的鼓励,同时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对于学生而言,一个肯定式的微笑或激励的目标就有可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故此,教师应大方鼓励学生,不要吝啬赞美的词汇。合理恰当的赏识行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学习的兴奋剂,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激发个人潜能,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细致观察每个学生,努力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对于学差生而言,更应及时赞扬与鼓励,保留学生学习自信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例如在教学《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列举某某同学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具体实例,或讲述某某同学诚实守信的相关事情,在课堂中赞扬学生的优秀行为。不仅让学生在无形中接触教学知识,同时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激励学生。

  1. 传授高效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内容,同时应加强学习方法的传授。做到授之以鱼同时更要授之以渔。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快速提高个人学习效率,进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小学生携带问题进行阅读,主动寻找知识难点,提出疑点,认真记录笔记,做好整体分析。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做守法的公民》这一章节时,教师则在课堂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重点内容处多花费时间讲解知识,同时传授高效学习方法。让学生认真记录知识重点,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最终,使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合理运用教学语言,丰富个人知识储备。缔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合理运用赏识教育,主动传授高效学习方法。最终,快速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2]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分析[J]. 张长青.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16)
[3]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J]. 刘永强.  中国校外教育. 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