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李美雯

乌兰县第一中学 青海 乌兰 817100

  摘 要: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之一些切实有用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之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法;培养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教师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和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学得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讲解一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教师要把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且要掌握好提问时机,如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旧知识向新知识发展的“转折点”上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的问题设计应注意符合以下要求:

  (一) 激发兴趣

  在问题设计的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践体验、社会信息等,创设问题的情境。这里所指的“适度”,一是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能激起各类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一种“需要的推动”。二是符合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要求,有利于借助回忆或想象再现事物形象的认知特点。三是具有一定的情趣和意境,方便学生的视觉、听觉去感知。四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变换问题的提法,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二) 启发思维

  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情境结合,在观察和感受相关情境的基础上,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处,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惑处。

  二、 活动的创设与引导

  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强调实践活动过程的同时,更注重教师的创设与指导,需要教师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来实现。教师创设活动方案应做到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需要,在分组学习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 准备

  教师从课时思维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入手,明确初步学习的任务,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在适应和熟悉要求的基础上为参与分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达标的可能及其需要,把握好分组学习的时间、重点帮助的对象及指导干预的问题。

  (二) 展开

  即学生开始分组学习。首先,教师借助于投影或小黑板显示进一步学习的任务和小组讨论的要求。其次,教师在充分了解各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预期的前提下,重点介入具有差异的两个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尝试归纳、学会质疑、学会陈述个人的见解、学会评价他人的方法和合作处理的技能。此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把握好心态,注意及时收集和整合反馈信息。

  (三) 交流

  我们主张先组内交流,由组内成员各抒己见,然后由组长归纳。也可由某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在倾听、质疑的基础上给予补充修正。

  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所学到的知识,也可由组内学生尝试以“教师”或“学生”的不同角色相互教、学、问、答,围绕问题,各抒己见,轮流归纳并代表小组交流。

  三、 练习的指导与评价

  在高三的教学活动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各异的学生,由此决定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速度、需要及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练习指导,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评价形式。

  (一) 练习的指导

  教师可将围绕高考考点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每次少量地呈现,注意其渐进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阶梯式上升,给学生以适度选择的空间。同时组织分不同水平的变式练习,即练习题的设计兼顾各类学生发展的实际,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又有面向学困生的准备题,还有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题。此类练习的要求应富有弹性,可以配合分组学习,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自主独立地完成。

  (二)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推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评价的内容应包含: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基本技能。在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做到:把评价转为一种期待。在实践中,我们坚持运用“无错原则”,把评价落实在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上,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上,并积极倡導延迟评价,对于一时思路不畅的学生,教师也给予适当的提示,努力使学生由压力转化为动力。

  四、 创设自主学习空间的外部环境

  (一) 要转换自身角色,开放观念。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领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调节的指导者。

  (二) 要优化课堂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小疑问、思考大问题,心中永远充满知识的谜和解谜的欲望,在“谜”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

  五、 带领学生在运用中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在母亲节到来的前两天,我安排了一节“我理解的亲情”作文课,在课堂讨论中,请学生结合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的实例,先畅谈他们对亲情的理解,然后再自主写作。这次作文课学生所写的作文,教师没有打分,也没有组织评讲,而是让学生把它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了自己的母亲。学生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技能,甚至是品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学生的人格素养也行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如果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之一些切实有用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之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龚春燕,林允舒,杨勇.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一卷《课堂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3]魏书生.语文教学[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