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的困境消解与突围策略研究——基于性别平等的视角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5

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的困境消解与突围策略研究——基于性别平等的视角1

许慧妍 2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631


【摘要】农村儿童性侵害案件逐年上升,实际发生率远高于报案率,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刻不容缓。农村中小学预防性侵害教育面临教育对象单一、师资人员不足、教学内容浅薄等问题,95.45%的农村家长“支持”或“非常支持”将预防儿童性侵害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本研究以性别平等教育为理论框架,以教育人种志为研究方法,构建适合农村中小学生的预防性侵害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促进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性别平等、田野调研


  1. 问题的提出

在惠州市博罗县妇联红紫荆创投项目的资助下,我从2019年开始,以儿童防性侵公益讲师的“局内人”身份,走进博罗县32个乡镇中小学校园,以“参与式观察”的视角触及近3000名中小学生,开展针对一年级至高中《我来保护我自己》的校园防性侵课程。

为保证研究的真实与可靠,我在博罗县东部Z村居住近2年,与家长、教师、中小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i,身临其境并展开访谈,记录了数万字田野笔记。在中国乡村文化背景下,儿童预防性侵教育的阻力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农村制度系统及社会文化既可以成为家庭与个人抗逆力的资源,同时也是限制。农村中小学从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治疗提供、社会支持、家校合作等各个方面的薄弱,都给了加害者施害的空间与漏洞。从 2014-2017年四年间的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看,共有51447份性侵犯罪样本,80%为熟人作案,平均受害人增多,报案率低,罪犯重复犯罪率高。ii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决定起诉4151人,同比上升2.2%。iii综合来看,性侵案件逐年上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高发然而却易被忽视的群体。预防农村中小学生遭遇性侵害,学校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以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是必经之路。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0年10月17日通过,第四十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iv当前农村中小学性侵害防治课程与教学面临着教学对象单一、教学内容浅薄、教学方式枯燥、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以性别平等教育理论为框架,消解农村中小学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困境,提出可行性的全面性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1. 理论框架:性别平等与中小学防性侵教育

关于防性侵教育应隶属于安全教育还是性别平等教育的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防性侵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认为防性侵教育隶属于安全教育的观点采用的是“防性侵教育”狭义的定义,即“仅以直接避免性侵害行为为主要教学目标”v;认为防性侵教育隶属于性别平等教育的观点采用的是“防性侵教育”广义的定义,除了狭义的定义以外,还包括两性交往、两性平等、同理心、责任感、人际关系处理等社会交往与人格教育。

(一)安全教育观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3]8号)将防性侵教育纳入安全教育的范畴。vi《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办发〔2007〕9号)明确了4-6年级、初中生、高中生防性侵教育的教育目标,可判断防性侵教育归入公共安全教育中。vii从操作层面角度,防性侵教育纳入安全教育具有可操性强的特点。以直接避免性侵害行为发生为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身体隐私部位、判断不同危险情境的处理方式、了解寻求援助的途径等。基于当下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安全教育观具有适宜性特点,也是改变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落后局面的第一阶段内容。但安全教育观指导下的防性侵教育,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性侵害中加害者的心理与动因,亦无法从人格与性别尊重的角度,去认识性侵害行为的成因、规律、特点,以及家庭资源的配置、危机处理的技巧、社会关系的支持等深入的内容。因此,采用性别平等教育观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构建中小学防治性侵害教育的实施方案,既能够兼顾安全教育的功能,又能兼顾中小学生平等观培养的需求。

  1. 性别平等观

性别平等教育是指“培养性别平等的观念和行动能力的教育”viii防性侵教育采用性别平等观,其合理性有三点:第一,从教学思路上说,性别平等观要求培养学生性别平等的观念与行动能力,即防性侵教育不仅仅以被害者视角,探讨预防之策,更应从加害者视角,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心理,懂得尊重他人;第二,从教学内容上说,性别平等观指导下的防性侵教育应遵循三大步骤“了解生理卫生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建立--学会自我保护”。因此,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涵盖其中,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防治性侵害教育体系;第三,从教学效果来说,性别平等观不仅仅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更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树立健康、自信的心理品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提出:“初中生应了解什么是性侵害,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ix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预防性侵害可纳入心理健康的范畴,强调全面性教育对预防性侵害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观倡导从普遍性预防到个性化治疗,重点关注被害者心理、被害者家人及同伴心理,以系统化全面性教育,让中小学生掌握预防性侵害的方法与技能。心理健康观的狭隘性在于只关注防性侵的心理建设,忽视了防性侵教育的其他问题。

总而言之,安全教育是防性侵教育的首要阶段,性别平等教育是防性侵教育的进阶阶段,性别平等教育包含安全教育。我国台湾地区预防性侵害教育起步比大陆地区早,台湾地区的防性侵教育采用的就是广义的定义。因此,防性侵教育隶属于安全教育还是性别平等教育,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阶段性选择的问题。

教育中的社会性别理论试图分析社会性别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形成、学校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x在防性侵教育领域,存在不少争议。部分保守派担心性教育会向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促使孩子性早熟。xi而进步派则认为这种担心不应该阻碍年轻人获知他们需要了解的信息,从而避免遭受侵害。xii因此,防性侵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阻力。性别平等教育观下的防性侵教育是关于权利平等的教育,能够一定程度上中和保守派和进步派的观点。

性别平等观下的防性侵教育以性别平等的观念和行动能力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围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性别观展开,以培养中小学生保护自己、尊重他人为目标,构建科学、适宜的防性侵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1. 走进田野:农村中小学预防性侵害教育的现状

在儿童防性侵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教学人员、教学内容等关键要素的确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成败。基于对Z村及Z村所属县区的其他农村中小学的田野调研,从教育对象、教学人员、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展开,描绘农村中小学预防性侵害教育的现实图景。

  1. 教育对象

教育对象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基础。防性侵教育的教育对象的确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到底多大的学生应开始接受防性侵教育?农村中小学的实施情况具有较大差异性。

Z村是珠三角东部片区的乡村,村属小学一所,共有7个班级,每个班级约40人。Z村所在的县区属于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属于中上水平。但防性侵教育的空白,导致了近10起恶性案件的发生。受教育资源的限制,Z村的防性侵课堂只安排在五六年级。反观全县,不足10%的乡村中小学开设过或即将开设防性侵课程,学生受防性侵教育的比例较低。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的防性侵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分阶段提出小学4年级至6年级、初中、高中的教学指导。xiii从受害者的角度,小学四年级才开始接受防性侵教育是比较滞后的。防性侵教育应从一年级开始。另外,部分农村中小学因对防性侵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仅安排女生参与课堂,存在片面性。将防性侵教育等同于女生生理健康课的做法,削弱了防性侵课程的科学性,对于学生的正确理念与技能养成极为不利。防性侵教育将男生群体排除在外,又陷入了另一种性别歧视。

Z村所在镇的中心小学掌握着全镇最好的教育资源。县妇联红紫荆创投项目的课程,65%安排在中心小学,35%的资源在乡村小学。但因资源的紧缺,教学对象仍只能以四年级以上学生为主,解决“最需要教育”的群体的需求。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无论是几年级开始实施预防性侵害教育,仅仅从受害者角度来谈论都是狭隘的。目前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均以受害者角度去设计课程,重点关注如何保护自己。但从教育本身而言,预防性侵害教育还应从加害者角度去探讨。如何减少性侵害案件的发生,这是防性侵教育最薄弱的一环。

其次,家长是孩子防性侵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调研地以妇联公益项目网络直播课程的形式,共计面向全校中小学农村家庭开展“儿童防性侵家庭教育”课程每年2场,每场参与人数将近1000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的养育观念与家教能力,但是辐射的范围依然有待提高。95.45%的家长“重视”儿童防性侵教育。95.45%的农村家长“支持”或“非常支持”将预防儿童性侵害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3

  1. 教学人员

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的教学人员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德育教师为主。85%的教师表示“我认为防性侵教育重要,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教合适。”89%的教师表示:“我没有参加过相关防性侵教育培训。”仅有21%的教师表示“曾购买或接受过短期的相关培训。”4因此,农村中小学防性侵教育的师资是匮乏的,相应的专业师资培训也应跟上。调研地为缓解教学师资问题,妇联每年划拨相应经费,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让专业的防性侵教育师资走入农村学校,给农村中小学开展防性侵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中小学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因项目的覆盖面、经费、时间等问题的限制,能够惠及的农村中小学的数量有限。

  1. 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因不同的地域,而有所差异。以笔者及笔者团队在调研地授课的防性侵课程为例,对象是农村中小学学生。以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一-高三为五个年龄段,在性别平等的框架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防性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狭义的教学内容为主,即聚焦帮助学生掌握防性侵的技巧。围绕“帮助小学生了解隐私部位的概念,学会区分安全与不安全的身体接触;介绍身体权利的概念,让学生学会拒绝不喜欢、不舒服的身体接触;告诉学生如何应对不安全的身体接触,保护自己、向他人求助”,进而让学生了解到遇到性侵并不是自己的错,继续快乐地生活是应该有的生活态度。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课程,则采用广义的防性侵教育,既包括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青春期身心发展、人际互动、家庭暴力防治、情感关系处理、性别偏见与歧视等。总体来说,中学阶段的防性侵教育是先了解生理卫生知识,再探讨人际关系,最后落脚点于培养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学阶段的课程,在“情感关系处理”的内容中,除了“被害者视角”下的自我保护能力提升,也包括“加害者视角”下的不做加害一方的教育。

但笔者及笔者团队授课的覆盖面有限。整体而言,农村中小学普遍的教学内容仅为浅层次的预防侵害的技巧教育为主,甚至不分年龄,以单一的标准化课件覆盖全学段,无法做到差异化教学,更做不到涵盖性别与情感教育的内容。


四、走出田野:农村中小学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困境突围路径

农村中小学的学生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性更高。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缺位,让性侵者有漏洞可钻。与城镇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潜在危机的概率更高。基于2年的田野调研可知,农村中小学预防性侵害教育相对空白,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内容的升级、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人员的补给,都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亟需解决实施方案以消解困境。

  1. 基本理念

性侵害防治教育应从两个视角展开,一是被性侵害的视角,即从受害者角度,探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与素养;二是预防性加害者的视角,即从预防成为加害者的角度,探寻性侵害的预防教育。前者是大部分防性侵教育的课程设置思路,但后者是较容易被忽视的。从加害者角度,性侵害防治教育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儿童性侵害的一级预防,即培养儿童健康的性心理;第二阶段是儿童性侵害的再次预防,即防止二次伤害实施。因任何教学者都无法准确定位谁是潜在的加害者,只能针对所有学生群体开展普及性的防治教育。从国外成熟的性侵害防治教育实践来看,性侵害再犯防治教育已经形成成熟的治疗模式。以高危情境与认知扭曲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改变成瘾行为基本取向,以培养加害者的压力处理、同情心、愤怒情绪与暴力管理、认知扭曲、社交技巧、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性教育等为内容,矫正性侵者行为,防止二次施害。xiv

  1. 教育原则

  1. 全面展开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防治性侵害教育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规律,采取多元教育形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阶梯递增,实施适宜的防性侵教育。

  1. 培养观念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防性侵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中小学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也要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懂得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排除性别偏见,培养健康的性教育观念。

(三)教学内容

性侵害防治教育与一般的课程教学有较大差异,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周围环境对待性教育的观念与态度。考核标准也无法像学科教育一样,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性侵害防治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技能教育。教育目标在于受教育者掌握保护自己的生活技能,同时,也学会不对他人实施伤害。因此,性侵害防治教育需建立自身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艺术,否则,教育效果则无法保证。

以性别平等为框架下的防治性侵害教育内容,共分四大模块,分别为两性身心发展、性别的人际关系、防性侵的技巧与方法与家庭暴力的防治。根据年龄段,分为五大年龄段,分别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普高和职高),分阶段设计符合中小学心理特点的防治性侵害课程(见表1)。


1:分年龄段防性侵课程教学内容一览

年级

教学内容

1-2年级

  1. 认识两性身心的异同;

  2. 帮助孩子了解隐私部位的概念,学会区分安全与不安全的身体接触;

  3. 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

3-4年级

  1. 介绍身体权利的概念,让孩子学会拒绝不正当的身体接触;

  2. 认识性骚扰和性侵害的类型;

  3. 认识家庭暴力及其求助的途径;

5-6年级

  1. 认识两性青春期身体发育和保健;

  2. 消除性萌动的困惑;

  3. 了解性骚扰和性侵害的危害;

  4. 了解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受性别限制。

7-9年级

  1. 尊重两性青春期身心发展与差异;

  2. 学会性别间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

  3. 学习处理与异性的情感关系;

  4. 认识安全性行为并保护自己;

  5. 学习自我保护,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

  6. 掌握家庭暴力的防治办法。

高中(包括普高和职高)

  1. 注重两性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卫生保健;

  2. 学习以合适的态度处理情感关系中的问题;

  3. 理解性健康与幸福的真谛;

  4. 懂得采用安全性行为的保护措施;

  5. 培养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

  6. 懂得运用法律途径维护弱势者权益。


性侵害防治教育有其基础理论与实践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例如:教育者应树立健康、科学的性态度与性价值观,以正面教育的方式,积极应对中小学的性教育问题,切忌采用冷嘲热讽的语气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性教育问题;其次,要坚持使用科学名词,部分中小学教师可能羞于说出与性器官相关的名词,转而选择委婉的词语或俗语取而代之。这些非科学用语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的观念的形成,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受害的敏感性,错失揭发性侵害的最佳时机。部分俗俚语具有一定的侮辱性或歧视性,容易误导学生。教师的语言、态度与行为对于学生的观念养成与习惯习得具有潜移默化的关键作用,教师应以科学、积极的态度面对性侵害防治工作。

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性侵害防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入,理论讲授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电影教学法、行为教育法、绘本教育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方式相结合,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学内容应适应农村环境,帮助留守儿童分析生活中哪些场景是高危情境,使用人体模型、影片等多元方式为教学提供模拟生活场景,遵循学生心理发育规律,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1. 教育评价

性侵害防治教育教学与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去考核教学效果。与学科教学不一样的是,性侵害防治教育不能以分数来评价,因此,防性侵教育考核测评有一定的难度。从可行性角度看,认知层面、价值观与态度、行为技能是防性侵教育三个层面的考核标准,可通过对学生采取书面答题、指认、情景剧、教师观察等方式,考核教学结果。防性侵课程实施的对象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德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但无论是哪个类型的教师从事防性侵课程教学,其教学效果都应该受到监督与评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防性侵教育属于德育工作还是安全工作?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决定了该项工作谁是责任人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是必要的。归属于德育工作,是过程导向,注重人的培养;归属于安全工作,是结果导向,注重预防与治疗。无论是归属谁,预防性侵害教育的考核离不开过程与结果。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是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助推剂。

关于防性侵教育的授课人员,建议以教育部门为导向,将防性侵教育师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专业的师资培训,班主任、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相关教师参加培训并修满额定学时,获颁“中小学防性侵教育讲师”资格,保证防性侵教育的有效实施。


  1. 家校共育

家长是防治性侵害教育的前线“教师”,家长的养育观念的高低决定了防性侵教育质量的好坏。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家庭教育课程常态化建设平台,线上线下多元融合,不断提升家长的养育能力。

综合运用微信、短视频、直播等线上平台,以家长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围绕6-18岁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全年龄段的家长教育体系,构建生命的起源、身体界限感、防范性侵害三大课程板块,充实中小学防性侵教育家校共育体系。

性别平等教育是全面性教育的主线xv。无论任何性别,都需要互相尊重,这是防范性侵害的思想基础。预防儿童遭受性侵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决不能等孩子受到伤害才和孩子谈如何保护自己,普及性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家校共育儿童保护制度,从根本上做到儿童利益最大化。


1

2

3 注:本次研究在调研地博罗县发放家长问卷115份,回收110份,有效率95.6%。

4 注:本次研究在调研地博罗县发放220份农村中小学教师问卷,回收208份,有效率94%。

i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页。

ii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清华大学与“LoveMatters”.中国性侵司法案件大数据报告(2019)[R].2020年发布,第1页。

iii 参见焦点中国网《大数据看性侵:2019年中国性侵司法案件大数据报告》http://www.centrechina.com/biz/137106.html,最后访问2020年12月7日。

iv 参见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wcnrbhfxdca002/wcnrbhfxdca_list.shtml,最后访问2020年12月7日。

v 廖怀高.校园安全与农村中小学性侵害防治教育[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5页。

vi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3-09/24/content_2493612.htm,最后访问2020年12月7日。

vii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tnull_27696.html,最后访问2020年12月7日。

viii 冯继有.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ix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08-12/27/content_1189107.htm,最后访问2020年12月4日。

x T•胡森、T•N•波斯尔韦斯特.教育大百科全书之女性与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页。

xi Reppucci N•D,Herman J 1991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child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programs in the schools. In: Grant G(ed.) 1991 Rev. Res. Educ. 17.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DC. Scales P 1986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sexuality education:Paradigms and challenges for alternative futures. Fam.Relat.35(2):265-274

xii Herz•H•J, Reis•J•S, Barbera-Stein•L 1986 Family life education for young teens:An assessment of three interventions. Health Educ. Q.13(3):201-221.

xiii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07-02/25/content_533489.html,最后访问2020年12月8日。

xiv 龙迪.性之耻,还是伤之痛[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xv 刘文利:开展全面性教育,预防儿童性侵害[J],教育家,2020年第5期,第10页。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项目批准号17VZL010)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身份认同与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3CSH0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慧妍(1990.5-),女,广东惠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研究助理,研究方向:家庭教育、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