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2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杨小芳

湖南省湘乡市育塅中心学校(上山学校) 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小学生是学生的启蒙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步入校园,其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都尚未成型,可塑能力极强,所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要注重于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实际生活的德育工作,从而更好的塑造小学生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德育

引言: 随着《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更好的塑造学生的品质的德行,同时也能为新时期新时代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提供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核心素养特点

(一)实际应用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想不成熟,处于青春期的初级阶段,尚不具备独立能力,但思想上又逐步有了独立要求,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在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于小学生思想的正确指导,如何将所学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更好的为生活所应用是目前中国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弊端之一。中国自从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文化外国语言,西方文化,鱼龙混杂,好的文化很大程度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不好的文化也在逐渐侵蚀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更加注重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实际应用,小学生可塑性极强的同时也即具有发展潜力,所以将《道德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深度掌握之后,还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所以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表现最为显著的就是能够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主动学习理念,独立思索意识、端正的学习观念。[1]

(二)情感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内容的设计主题多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其所面对的视角也是多维度的,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本感知整个世界,所以,教材内容也比较开放,并且教材内容都是实际生活的体现,所以说,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同时有助于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养成,与此同时,内容的丰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度,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提高自身的逻辑批判能力,对于国外一些不好的文化和言论自己能够更好的进行辨别,从而更好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文化修养的人。

(三)思维素养

思维即思维品质和思维逻辑。思维品质主要就是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过程中的发现力与观察力、分析和比较能力、构建概念能力、信息转化和记忆的能力及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思维逻辑主要就是通过对实际生活事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对不同事情表现的不同观点进行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和反思、变通,从而可以更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基础时期,所以学生应该注意培养抽象性的逻辑思维,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多角度的思考就可以更好的为学生的推理、归纳、总结、分析、转换等抽象性的逻辑思维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下的小《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教师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教育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不仅仅要增强自身的德育素质,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仅仅代表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也标志着我国教学素质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的增强。教师墨守成规的教学安排,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已经早已不能够满足于现在的学生需求。所以,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要与时俱进,在保留充分的能量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更新。这样就需要教师拥有超强的专业毅力还要需要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新手教师因为刚刚走出校园,对自身的所学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度且全面,会出现学生咨询问题,教师答不出来的尴尬的情况。这样就是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够的表现。并且,现在的学生的教材都是理论结合实践,实践结合时代特征来编撰的,学生的跳动性思维总会发现一些各种各样难以捉摸的问题,这样与循规蹈矩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相悖,并且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观念的过于死板,无法跟随时代的潮流,故而难以解答学生的疑惑。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渐渐的失去信任,课堂教学难以展开。因而,教师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时刻关注时政前沿,关心国家大事,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是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2]

(二)教师教学设计上要紧密联系生活,有效促进思想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都仅仅是将教师与学生拘于一个教室中,在教学上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概念的教导。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故而,教师不仅仅要注重《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摄入,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社会调查性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的去感触《道德与法治》,与《道德与法治》对话。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和历史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领略先进人物《道德与法治》的精粹。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眼睛、嘴巴和耳朵,充分让他们来感知教学内容,从而在大脑中实现理性感性的认知及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交流与磨合,所以教师和学生配合的极为默契才能相互促进,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教育虽然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革创新,但是中心理念始终都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了全面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摄入知识理论、运用知识能力为主要的思想观念。一贯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上课为主,学生就是参与者,故而,普遍课堂模式就是教师板书、教师讲授、学生仅仅听讲抄写的模式。这样老派的教学模式让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氛围也不够活跃较。为了能够改善这样的教育现状,并且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让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要重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专门留几篇浅显易懂的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设置疑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寻找解答教师疑问的答案,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教师也要善于指导学生梳理课本知识。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各学科的教育体制也相继做出了适当的变化,无论如何改革,亘古不变的要根据学科自身核心素养来进行改革,本文就以此作为出发点,对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在学科素养引导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实际,通过情景创立,鼓励学生的实践行为,将课堂从学校拓展到社会上,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用学习来了解生活,用生活来验证学习。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在讲课内容中融入生活,激发学生潜能,让整个课堂都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冯字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聊城大学,2019.

[2]罗昌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