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到达陕北前,毛泽东长期受到从苏联镀金和取经回来的国际派的理论压迫。在国际派眼里,毛泽东是根本不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土包子,他们给毛泽东扣上了一顶“狭隘经验主义”的帽子。到陕北后,毛泽东发奋读书,一心要尽快摘掉头上的帽子,在理论上打垮国际派。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还反复提及自己在理论上遭受的压迫:“中央苏区整我,也睡不着觉。整我狭隘经验主义,山上无马克思主义……但整狭隘经验主义,给我很大刺激,因而读了几本书”;“我的‘狭隘经验主义’称号是任弼时加的;对我有很大帮助,读了几本书,很感激他。”

  • 标签: 毛泽东 理论活动 延安时期 狭隘经验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9年
  • 简介:毛泽东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48年3月23日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前往西北坡,在陕北生活和战斗了近14年。这期间,并不全住在延安。刚开始的一年多,住在保安。最后的一年,则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而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转悠。不过,既然“延安”早已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将毛泽东在陕北生活的时期统称为延安时期,也无不妥。

  • 标签: 延安时期 毛泽东 理论活动 1948年 国民党军队 地理名词
  • 简介:延安文艺工作者从1940年代初期开始搜集民间剪纸,如陈叔亮自1940年的绥蒙之行就开始西北民间剪纸的搜集工作1。此外,1941年延安鲁艺美术系图案教员吾石收藏了许多来自蒲城、绥米、延安等地的剪纸,1943年古元与艾青、刘建章到三边体验生活,在老百姓家里收集了许多表现当下生活和事物的窗花样子,力群、张仃等人在那一时期也收藏了许多民间剪纸2。

  • 标签: 延安时期 窗花 民间剪纸 艺术 搜集工作 文艺工作者
  • 简介:到达“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贺敬之《回延安》)去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我到达了延安。这次延安之行是应《延安文学》的朋友邀请,参加一个文学活动而成行的。今年的冬天来得特别迟,好像是有意迟些的,好像就是要等我这样一个特别畏寒的人去赴陕北的秋冬之约。

  • 标签: 最后一天 贺敬之 我不知道 告诉我 华夏子孙 千里之外
  • 简介:<正>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电影和图片摄影的专业机构——电影团正式组成,这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17年后,开始掌握电影的武器,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电影事业的历史。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电影制片 延安时期 纪录片 革命根据地 观察组
  • 简介:1936年至1945年丁玲在延安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也写下了大量散文作品。这一时期,丁玲写了大量叙事、抒情类的散文,在其本人创作和整个文学史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本文通过创作与思想转变关系、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对丁玲延安时期散文进行分析。

  • 标签: 丁玲 延安 散文 创作艺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20
  • 简介:延安的革命女性在革命男性的眼中,《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革命就更顾不上那些未曾革命的女性身体

  • 标签: 丁玲女性 坚持放弃 女性立场
  • 简介:摘要在延安时期,我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并且提倡新民主义文化理论,从而孕育毛泽东思想,使延安成为我国共产党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在新时期提高文化自信必须要够充分吸收延安文化经验,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导地位,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我国意识形态上的吸引力,促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以及创新。

  • 标签: 文化自信 延安时期 文化建设 分析
  • 简介:摘要歌曲《东方红》在中国有很多的话题和故事,它是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赞歌。国内学术界关于红色歌曲的研究著述浩瀚,但鲜有专门探讨一首歌曲风靡原因的学术成果。本文里笔者将从《东方红》艺术魅力的展现、媒介环境的作用以及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对它的推动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东方红》被广为传唱的原因,对于弘扬经典,传唱红歌具有重要裨益。

  • 标签: 延安时期 《东方红》 广泛传唱 原因透视
  • 简介: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后方的戏剧运动进入了辉煌阶段,并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这种成就的取得既是大后方文艺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果,也跟大后方与延安的戏剧交流密不可分。延安对大后方的影响,就其表现形态而言,主要是政策的指导和精神的感召。从国统区来讲,主要是指以中共南方局及其机关报纸《新华日报》为阵地展开的相关活动;从延安来讲,主要是指以延安党中央的文化战略部署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核心的政策传达。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抗战时期 戏剧运动 大后方 《新华日报》 中国话剧
  • 简介:抗战时期延安文艺界有两个派别:暴露派与歌颂派。一个要揭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一个要歌颂光明。这两条文学路线的分歧,在上海革命文学运动中就已存在。这就是主张直面现实人生的鲁迅与重于阶级意识宣传的"革命文学家"们的矛盾所在。延安文艺论争,实际上是上海文艺论争的继续。但在"文艺必须服从政治"的原则下,暴露派受到了批判,歌颂派得到了重用。而这个原则给文艺事业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值得认真总结。

  • 标签: 延安文艺界 暴露派 歌颂派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 简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两所文艺高等院校,分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以及基本照搬其模式成立的部队干部艺术学院(简称“部艺”)。相比戏剧、音乐、美术三系而言,“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设置相对较晚。

  • 标签: 新文学传统 延安时期 设置 高校 艺术学院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正>第一章一彭登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早上,他就见到了苏惠贞。当时,他正临时住在延安大旅社。一大早就有驴的叫声把他吵醒,一声高一声低的,好像就在耳边,他出来一看,果然在旅社门口的大树上拴着两头驴,七月的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好像给了它们无穷的力量,它们叫得特别高昂。彭登科在北平见过马和骡子,当然也见过驴,但没见过叫声这样洪亮的驴。他站在那里,冲它们笑了笑,正好从他身边走过一个背

  • 标签: 新语 苏惠 马和 日本鬼子 摇摇头 不知道
  • 简介:壶口瀑布似乎听到神谕散漫的河水,突然收缩就像一个人伸开的四肢在瞬间并拢

  • 标签: 延安 壶口瀑布 神谕
  • 简介:鄂北奇遇记说是奇遇,也不算很奇。无非是一,1937年12月下旬,我被中共湖北省委派赴鄂北筹备恢复鄂北特委党组织,旅途中得到蒋政府反共军队公秉藩师部的保护。二,在襄阳停留时,得到蒋家"军统"派去鄂北一带主持特务工作的老同学谢善之的殷勤接待,迎入他家住了几天,还在他家遇见几个曾经熟识的鄂北大叛徒。三,回到老河口过

  • 标签: 延安 国民党 鄂北 武汉 周恩来 政治部
  • 简介:2001年6月9日,我们乘坐的旅游中巴奔驰了五六个小时后,晚七时才从宜川驶入延安市区宽阔的大道。伙伴们心情激动,双眸左顾右盼,此时此刻巴不得把革命圣地所有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尽收欣喜的瞳孔。途经火车站时,我忽然发现车站对面半山腰里有座绿白相间,为我所熟识的阿拉伯式的圆

  • 标签: 延安记事
  • 简介:<正>延安,在我们心里,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从1935年到1948年,经过1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一群革命者杀出日本侵略者,蒋介石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和阎锡山、马鸿逵、马步芳、邓宝珊等军阀的重重包围,走出了山沟,奔向成功。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创造了富有中国革命特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 标签: 延安精神 重重包围 日本侵略者 阎锡山 马鸿逵 邓宝珊
  • 简介:记得从十一、二岁参加抗日儿童团,学唱《延安颂》时开始,革命圣地延安便深深地嵌在我的心中。四十多年来,魂牵梦绕,心向往之。直到今天,才有幸乘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工作会议之便,一睹延安风采。几天来,随马烽、李若冰等老一辈鲁艺战士,遍谒革命遗址,饱览古城名胜,抚今思昔,激动万端,成小诗数首,聊以志感。

  • 标签: 心向往之 天来 抚今思昔 中国作家协会 革命遗址 文朋诗友
  • 简介:2016年的深秋,我第一次踏上延安的土地,迎接我的就是情意绵绵的雨。陕北黄土高坡上的延安,古老而又年轻,不是雨乡,却以雨为媒,与我们相识相知。这奇姿百态、绵绵不绝的雨,是延河挥洒的汗水?是延安人的澎湃热情?还是宝塔山、摘星楼上散发出的古情远意?10月21日上午,'红色足迹、中国梦想——全国著名作家诗人走进延安采风'第一个采风点,就在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竖有张思德铜像的'为人民服务'广场上。蒙蒙细雨交杂着秋天的忧郁的风,赶来

  • 标签: 延安雨